与中共并肩作战的国际友人汉斯·西伯

2024-04-30 -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与中国共产党并肩作战的国际友人汉斯·西伯尔

中新网临沂4月21日电 标题:与中共并肩抗日的国际友人汉斯·西伯

作者:梁奔、孙宏远

山东省临沂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中轴线东侧,苍山苍翠翠柏之中,毗邻中国新四军副军长罗丙辉墓。国际友人汉斯·西伯的。

六角亭形陵墓旁矗立着一尊汉白玉雕刻的半身像。 汉斯·赫伯右手拿着笔,左手拿着一本采访书。 他双臂交叉在胸前,眺望远方。 墓碑上,详细地刻着这位在沂蒙山战斗的国际主义战士的事迹,供各界人士瞻仰和纪念。

罗炳辉雕像_罗炳辉墓_罗炳辉将军墓

大青山突围战役中的赫伯尔。临沂市委宣传部供图

汉斯·西伯 (Hans ) 1897 年出生于波兰,后来定居德国。 他是德国共产党党员和太平洋国际协会记者。 他于1925年首次来到中国上海,并在中国度过了近20年的生活。

西伯尔赴延安、皖南、苏北、鲁南等地,采访毛泽东、周恩来、叶挺、项英、刘少奇、陈毅、粟裕、罗荣桓、朱锐、李渔等。并发表《团结八路军、新四军进行抗战》、《无声的战斗》等中国文章,打破了敌人在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封锁,让世界知道了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

1942年,沂蒙人民为赫伯尔修建的纪念碑。临沂市委宣传部供图

罗炳辉雕像_罗炳辉墓_罗炳辉将军墓

1928年2月,汉斯·西伯写了一本名为《从广州到上海:1925-1927》的书,讲述了他在中国的经历。 汉斯·西伯在序言中写道:“中国的革命是轰轰烈烈、富有战斗力的,尽管暂时困难重重,但数百万贫困的中国人民一定会取得胜利。” 字里行间,表达了他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深厚友谊。

为了进一步了解八路军在山东敌后的活动,汉斯·西伯提出了前往山东采访的请求。 新四军领导告诉他,进军山东的路途艰难,敌人大“扫荡”即将开始,危险重重,劝他暂时不要北上。 汉斯·西伯说:“正因为如此,我更想去。以前没有外国记者去过那里,而且更需要我。只有去了那里,我才能找到很多问题的答案!”

1963年,秋迪前往大青山烈士陵园为赫伯献花。临沂市委宣传部供图

1941年9月,汉斯希伯莱到沂蒙山采访,脱下皮鞋,穿上沂蒙山特有的草鞋,穿上八路军军装,手持短枪,成为了著名的“洋八路”。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主任孟波告诉记者,汉斯·西伯以笔为武器批判法西斯战争,他写的战地新闻通过妻子秋迪传到国外卢森堡,现居上海。

1941年10月,随着日寇冬季突袭的传闻愈演愈烈,中共中央山东分部为确保汉斯·西伯的安全,决定将汉斯·西伯送回上海暂时避难。 但他坚决不同意。 他说:“一个想做点事的人,作为一名记者,就不怕枪和子弹!”汉斯·西伯跟踪山东分局和115师的活动,频繁参加反扫荡战斗,在蒙山、沂水,历经磨难。 11月30日,汉斯·西伯跟随山东分队进入五道沟时,被敌机枪扫射倒地。 他今年 44 岁。

1981年,秋迪再次前往大青山烈士陵园悼念赫伯尔。临沂市委宣传部供图

“他是一名记者,但他作为一名士兵死在战场上。” 中共滨海区原第二地委书记、滨海区第二军分区政委谷牧表示,汉斯·西伯尔用鲜血和生命支持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 他与中国人民同生共死,患难与共。 他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

为了纪念这位国际友人,1942年,山东军民为汉斯·西伯尔修建了纪念碑。 纪念碑上刻有罗荣桓等人的联名题词:“为国际主义走遍欧亚,为抗日浴血染沂蒙”。 ”

“秋迪卢森堡两次去大青山纪念她的丈夫。” 孟博说道。 1981年,已经步履蹒跚的秋笛卢森堡再次来到沂蒙大青山,站在丈夫墓前的麦田里。 他摘下一把成熟的麦穗,深情地说:“我想把它带回去,种在德国的土地上,让沂蒙山的种子在德国生根发芽。” (结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