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孙墓为何除了白人以外还有黄种人?墓主面朝东
可以这样形容:在茫茫的原野上,它像披头散发的太阳,又像一座古老的祭坛,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谜团。 太阳墓位于绥部泊孔雀河北岸的一个小沙丘上。 东西宽约35米,南北长约45米,面积约1600平方米。 1979年冬,考古学家侯灿、王丙华等人发现,距今已有3800年。
据发现时的记载:太阳墓表面有七层椭圆形,周围环绕着胡杨木堆。 木桩的厚度由内到外排列。 最内层的木桩直径只有两三厘米,而最外层的直径则更粗。 长达十几厘米。 七层木桩外,矗立着向四面八方辐射状的树木。 立木最大直径可达三十多厘米。 整个坟墓就像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 墓主人被埋在太阳中心的地下,有七层圆形木桩。 木棺材早已腐烂。 该墓的主人都是男性。 随葬文物较少,主要是木雕、牙形器、骨锥、骨珠等。此类太阳墓共有7座,墓地内如祭坛般排列,秩序井然。方式。
今天我们就和网友们一起聊聊其中埋藏的“谜团”,大家也可以讨论一下。
谜团一:为什么太阳之墓里只有男人没有女人?
事实上,这个问题仅限于太阳墓,其外围有女性。 外墓形制为沙坑墓。 墓室东西两端各有一根直立的木桩,伸出地面。 木制棺材是由小块木头简单组装而成。 木棺呈船形,无底,两端有木块。 著名的“楼兰美人”是在周边墓葬中发现的,人们还推算出太阳墓已有3800年的历史。
根据我们的分析,太阳之墓里只有男性,这可能是男性崇拜的一种形式。 按照中国古话说,男人属阳,将其放置在太阳墓中最为合适,完成一种对“阳”的崇拜。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女性只能被阳光照亮,只能处于边缘。
不管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这种埋葬方式必定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 考古专家统计发现,在已发现的七座墓葬中,成品原木一万多根,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因此,网友表示,“太阳之墓”的外观奇特而壮观。 坟墓的周围共有七层薄厚的原木,一层一层的。 木桩从内到外按顺序排列。 圈外,树木呈放射状排列,排列有序,蔚为壮观。 整个造型就像一个太阳,很容易让人产生各种神秘的联想。 随着“太阳坟”的盛行,大量树木被砍伐,导致楼兰人在不知不觉中掩埋了家园。
这应该是太阳墓给罗布泊荒原人们最大的警告了。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这样的描述:(外围)尸体赤身裸体,裹着毛毡,头戴带鸟毛的尖毡帽,脚穿皮鞋。 尸体的脖子、手腕、腰部都有玉石和骨珠。 将一小袋折断的麻黄枝放在胸前,附近放一个小草篮,里面装少量麦粒或白浆。 有的墓葬东端埋有木人或石人。 其他随葬品还有木盆、碗、杯、兽角、曲折木雕等,还有用毛毡紧紧包裹、保存完好的儿童尸体。
这里有三个细节值得注意: 1. 裸露; 3.儿童。 关于裸体,我们认为有布料制成的内衣吗? 而这,连同一具孩子的尸体(可能是在婴儿期就死了),似乎都具有一定的“信仰”意义。 如果这个说法属实,那么我们的祖先为此付出的代价显然是巨大的,而且得不偿失。
根据我们的分析,七个太阳坟墓的男性主人不会是遥远部落的首领或国王,但那些埋葬在外围的人都是他们的臣民,其中包括地位较高的巫师。
谜团二:为什么还有黄种人? 为什么是“7”?
说到太阳墓,很多人首先会联想到白人。 他们的起源至今仍可追溯,但太阳墓中并非没有黄种人。 七星巨棺经常出现在盗墓小说中,通常与尸变或者魔法有关。 但几年前,科学家在太阳公墓中发现了一口拥有3800年历史的七星棺材。 据说棺材底部刻的北斗七星与广西七星巨棺一模一样,只不过广西七星巨棺出自明代古墓,而楼兰七星星棺的制作比它早得多。
科学家将这座墓地称为“七星之墓”。 没什么特别的,只是木棺的底部刻着七颗北斗七星。 经过面部重建,科学家发现这座古墓中的人看起来更像中原人,即黄种人。 他们眼窝窄、鼻骨小,具有明显的中原特征。 太阳墓中的其他人,眼窝深邃,鼻梁又高又直,这是明显的西域人特征。
黄种人和白种人同时出现是很有趣的。 它至少说明了3800多年前,黄种人、白种人部落在罗布泊居住甚至融合的问题。 他们不仅崇拜太阳,还崇拜月亮(星座)。 在中国古代,北斗七星有着神圣的地位。 在远古时代,人们崇拜并相信星星。 中国的道教和儒教都强调对天上星星的崇拜。 据此,考古学家推测,墓中的男子很可能是崇拜天象的中原人,因此在棺材底部雕刻了北斗七星,以表达对星星的尊重。
正因为如此,有人想到了太阳墓地中的神秘数字“7”。 “7”的想法应该是古希腊人首先提出的——古希腊人认为世界的基本形状是正方形、三角形和最完美的圆形,这些图形的角度之和是也“7”。 由此推断太阳公墓与古希腊文化存在一定的关系。 但我们不这么认为。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肉眼观察认为太阳系中有七颗行星。 它们是太阳、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和土星。 在中国北方的原始宗教中,也崇拜“7”。
另外,我们坚信,即使有民族文化融合的因素,中华民族与昆仑山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和信仰,与罗布泊地区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据我们所知。 根据史料来看,属于古羌族应该没有问题。 古羌人是那里真正的原住民。
谜团三:为什么墓主的头朝东而不是朝北?
考古学家在太阳公墓中还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墓主入葬时全部仰卧,身体挺直,头朝东,脚朝西。 《易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位居首位。 它是一门和谐的科学,是我国先进文化的代表作,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周易》的位置是西北,所以我们的民居大多是坐南向北的,墓地也是这样的。 但太阳墓地的墓主为何如此困惑?
这个问题让我们想起了秦始皇陵。 根据考古勘探和墓道中兵马俑位置的判断,专家认为秦始皇陵墓的走向是西向东。 这是一个奇特的布局。 在中国古代,坐北朝南的位置受到尊重。 历代皇帝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 然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却采取了西向的布局。
坚持秦人起源于东方的学者,正如韩文在《秦人由东向西的起源初探》中所论述的那样,秦人是齐鲁、淮海地区的一个氏族部落。其发祥地在今山东莱芜泰山附近。 区域。 他们认为,由于东方是秦人祖先曾经劳作、生活的地方,对东方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采取面向东方的埋葬方式,以表明不忘根。 相反,坚持秦人起源于西方的学者,如吕振羽,则认为秦、周本来是同一氏族,是从夏氏发展而来的。 秦人采用“头朝西”的丧葬习俗,以表明他们来自中国西部。
也就是说,无论“东方说”还是“西方说”,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秦朝所有皇家陵墓和秦始皇陵均采用坐西向东的埋葬方式。 。 或许,存在着某种与太阳坟场里的秦人相似的心态——东方是他们的故乡,还是他们曾经战斗过、生活过的地方? (文/卢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