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史上最大的悲剧,大量宝藏一夜之间被毁,再也见不到了。
明定陵是明代著名的皇陵。 这里埋葬着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万历年间)和他的两位皇后孝端、孝靖。 当然,明定陵在后世有着非常高的声誉。 这不仅是万历皇帝的作品,也是传说中的“北斗七星”葬礼。
1956年5月,中国政府正式发掘明定陵。 次年,考古队发现了地下宣宫,并在那里发现了万历皇帝的灵柩。 由于明定陵历史上多次遭到盗墓,地宫内的一些设施和文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958年,中国向世界公开发布消息:“明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已被打开……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后的尸体都在腐烂,骨骼完好,毛发柔软闪亮,周围充满了无数的金银玉石和上百块丝绸锦缎……”消息一经公布,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和声音。受到国内外的赞叹。
然而,当考古人员打开这个时期万历皇帝的棺木时,立即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据记载,尸体被发现时“面朝上,右手托着脸颊”。 如此奇怪的姿势让考古发掘队十分疑惑。 他们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定意味着什么。
时至今日,距离第一次发掘已经半个世纪了,考古界仍然没有准确的解释。 后来,学者王秀龄发表论文,详细解释了万历皇帝临终前姿势为何奇怪的原因。 她认为,这是古代帝王的葬礼,尸体侧躺,双腿微曲,看起来像是睡着了。 ,这种丧葬方式被称为“北斗七星”。
众所周知,明代定陵位于十三陵之内。 其建筑规模与永陵相似,仅次于长陵。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人员开始对明定陵进行发掘。 此次发掘对后人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揭开明代尘封的历史。
由于定陵建在地下,明室没有选择容易腐烂的木结构。 相反,主殿完全由石头建造。 后殿安放着万历皇帝的灵柩,皇后的灵柩分布在两侧,模仿了她生前陪伴她的方式。 简单来说,后殿是最重要的地方,中殿是空间最大的区域,其他区域形成防御之势,保护棺材。
据了解,这座古墓考古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明朝皇帝尸体的奇怪姿势。 当时尸体就出现了腐烂的迹象,看上去就像是被从空间中吸了出来一样。 唯有骷髅勉强支撑着它,但仍能保持人形。
从整体造型来看,万历皇帝脸朝上,头向右倾斜,右臂也向上弯曲,直到手放在头的右侧。 相反,他的左臂下垂,有些弯曲,手中握着一串念珠。 下半身则右腿微曲,左腿照常伸直,双脚不并拢。
旁边是孝端和孝靖两位皇后,两人也都举行了安葬仪式。
但在规格、款式上,与明神宗仍有差异。 两人都面朝右侧侧卧。 孝端皇后的左臂正常伸展,双手撑在腰上,双腿交叉,左脚在上,右脚在下。 孝敬的丧葬方式不同。 她向上弯曲右臂,然后把手放在头上,弯曲下肢。
王秀龄由此推断,万历皇帝原来的安葬方式是侧卧。 如果是正常躺着的话,尸体受到外界的干扰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而如果是侧躺的话,来自外界的一些小碰撞可能会影响身体的形状。 简单来说,我们第一次看到的万历皇帝尸体的姿势并不是他下葬时存在的。
据推测,万历皇帝原来的安葬仪式应与孝端皇后的安葬仪式类似。 之所以发生变化,很可能是因为棺材内有外力介入,导致原本躺在右侧的尸体向左侧倒下。 最终,它的左腿变直了。 当然,对于万历皇帝的棺材是否相撞,仅仅靠推测并不能令人信服。
我们查阅了这段历史的文献记载,发现确实发生过碰撞。 《秦昌实录》记载,下葬万历皇帝和孝端皇后时,两口棺材是由人工从京城抬到远山里的皇陵,距离百余里。 约8000名工人轮流搬运棺材,过程中绳索多次断裂。
而且,当抬棺队伍到达贡化市的时候,却发生了意外。 用来抬棺材的木杆突然折断,棺材的一角掉落在地。 据此推测,当棺材落地时,原本侧卧的万历皇帝的尸体很可能会改变姿势。 最终导致了与其他两位皇后不同的丧葬方式。
古代皇陵选址历来讲究风水玄学和命理。 与明代皇家陵园一样,其选址和结构布局都具有特殊意义。 我们熟悉的“北斗七星”以指向北方而闻名,位于夜空的正中央。 按照古代星座的说法,“北斗七星”属于紫微星团。
古人相信观星可以预示吉凶。 紫微星元属于皇帝居住的地方,也被称为“帝星”。 因此,皇帝死后,都会举行“北斗星”葬礼,希望死后能回到皇帝星。 在封建时期,每一个皇帝都会认为自己是皇帝的命令,属于上层世界。
由此逐渐演变为“真龙皇”、“天人合一”等说法。
历代许多皇帝都对天象非常相信。 一旦出现不好的现象,皇帝就会反省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皇帝们把死亡视为“回归”,认为自己在人间的统治期限已经结束。 万历皇帝举行的葬礼是死后返回北斗七星。
明太祖朱元璋修建孝陵时,主要地面建筑参考了北斗七星的布局。 明定陵地下宣宫仿照皇宫布局,也与天象有关。 受封建思想影响,古人认为死如生,生前所拥有的一切都可以带到另一个世界。
他们在活着的时候坚信自己要如何生活,死后也不会后悔自己的改变。 例如,秦始皇陵的地宫就是仿照秦咸阳城的布局而建的。 秦始皇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他希望在死后永远统治秦朝。 当然,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古人的这种观念属于封建迷信。 但仔细想想,又似乎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生命本身就充满了奥秘,远远超出了现有科学所能解释的范围。 我们只能以中立的态度来看待这件事。 时至今日,明代众多皇帝陵墓中,只有明神宗陵墓被挖掘出来,其他皇帝都保持原状。 有专家推测,明代其余帝王陵墓极有可能自明太祖以来都选择了这种埋葬方式。
据史料记载,万历皇帝十岁即位,独掌大权。 然而,在没有父爱的情况下,万历皇帝的成长过程可谓十分乏味。 尤其是他执掌大权的时候,总是受到朝中大臣的干涉,这让万历皇帝极为恼怒。 就在这艰难的时刻,一个女人的出现改变了局势。 她就是郑贵妃。
郑贵妃非常理解万历皇帝的想法,经常帮他解决问题,增添乐趣。 久而久之,万历皇帝对郑贵妃越来越宠爱。 后来他想将皇位传给郑贵妃的儿子,但此举遭到了满朝文武百官的反对。 按照历代的祖制,历来都是传给长辈,不传给晚辈。 万历皇帝无奈,只好放弃。
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万历皇帝对满族官员产生了不满,并展开了冷漠对抗。 在位48年的时间里,他在后宫待了30年,剩下的近20年,他隐居在别处,不肯会见任何大臣。 我们再解释一下丁零。 万历皇帝修建这座陵墓时年仅21岁。 历时六年,耗资八百万辆,足够明朝两年的农业税了。
定陵修建初期,万历皇帝曾来此查看过,然后就返回宫中,再也没有出来过。
从性情上来说,万历皇帝是一个典型的悲观主义者。 自从继位失败后,他一直悲观厌世,隐居的这些年。 万历皇帝甚至拒绝执政,有些自暴自弃。 就这样,万历皇帝处于被动状态,等待着死亡的到来。
公元1620年,万历皇帝病逝,孝端皇后也在这一年去世。
后来,两人合葬于定陵。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位孝敬皇后已经去世九年了。 然而,为了让夫妻俩在地下团聚,明朝特意将孝敬皇后的灵柩移至定陵。 郑贵妃更加后悔了。 万历皇帝临终前留下了一份遗嘱,希望在他死后能够将郑贵妃陪葬在他的身边。
但明朝官员觉得郑贵妃的谗言和美貌是一场灾难,所以没有按照神宗的命令将她葬在定陵。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对明定陵进行了发掘,出土文物近3000件。 除部分祭器外,其余均为万历皇帝及皇后生前所用。 如上所述,古人相信死后可以过同样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夫妻合葬,并随葬品一起下葬的原因。
由于明定陵历史上多次被盗,里面的很多文物遭到破坏,部分文物已经风化。 尽管如此,这次发掘仍然有可观的收获。 例如,在万历皇帝的棺木中,发现了一个金冠,上面缝有150根金线。 工艺极其精细。 在宣宫后殿,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四顶皇后金冠,又称龙凤冠。 每顶王冠都镶嵌着黄金、宝石、祖母绿,华贵高贵。
当然,定陵文物数量最多的还是丝织品。 在此之前,我国考古发掘中还没有发现过如此大量的古代丝绸织物。 这些丝织品虽然埋藏在地下数百年,但依然光鲜亮丽,仿佛崭新的一样。 其中以皇帝的缂丝十二章龙袍和皇后的罗地线绣百子衣最为珍贵。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明代的工艺成就是非凡的。
然而,1966年“风波”期间,丁玲却被大力批评为“牛、鬼、蛇、神”。 从此,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的尸骨和棺木都被彻底毁坏了。 而且由于当时文物保护意识淡薄以及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这里主要指“大动乱”和“破四旧”),最终数量众多。定陵出土的丝织品未得到有效保护,迅速风化。
因此,定陵的发掘也被认为是考古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
如今,明定陵已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著名景点之一。 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都会被这座“北斗七星”布局的皇陵所震撼。 置身其中,真切地感受到那段历史是那么近在眼前。 无论是万历皇帝的一生故事,还是明朝的兴衰,留给后人的最终只是一声叹息。
参考:
【《不主动挖掘皇陵,就是看60年前明定陵的悲剧》、《明代定陵万历皇帝地宫开辟过程记录》、《历史》 《明史卷二十卷二十》、《明史记·神宗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