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隐藏的东西:每个宋人心里都埋着一块砚台

2024-04-12 -

嘉庆五年(1800年),徽州白鹤峰下的苏轼故居格外热闹——不外乎是因为这里曾任徽州知府的书法家易丙寿带领人们。精心修复这位宋代大文学家。 的故居。 在清理苏轼故居的墨沼时,他捞出一块砚台,背面刻着“石”字,侧面印有“德有邻”的印章。 易丙寿大喜:砚背上既刻着印章,又刻着“石”字。 现在,我又在某人的故居里找到了它。 这肯定是苏轼的砚台! 他将方砚收藏起来,刻下铭文:“嘉庆五年白鹤峰东坡修建故居时,在莫莫发现此砚。” 他还召见好友翁方纲,为砚台题字。 如今,这块方砚仍陈列在博物馆内。

不管一丙寿得到的是否是东坡砚,苏轼都必须认真讲讲宋代藏砚的事。

鹤山东坡亭的故事_白鹤峰东坡故居_白鹤峰东坡祠

白鹤峰东坡故居_白鹤峰东坡祠_鹤山东坡亭的故事

施。

嘉庆五年,在白鹤峰东坡建故居,在莫努发现此砚台。

《汀州易丙寿记》.

东坡先生的德行为邻堂所研究,其书名尚在。 为惠州守一公所得。 盖曲先生在此居住了七百年零五年。

辛酉四月翁方刚明。

鹤山东坡亭的故事_白鹤峰东坡祠_白鹤峰东坡故居

苏轼的德行有邻堂

宋代人们非常重视收藏砚台。 毕竟,它们是“美女的明镜,文人的砚台”。 在宋代,笔砚是文人“吃饭”的工具。 相传北宋时有一位名叫钟方的人,与老母亲隐居终南山。 结果,时任陕西转运使的宋维翰把他挖了出来。 太宗闻言:“有此人才,请出示给我看。” 中芳的老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开始批评儿子:“我叫你不要聚集讲课,你却不听。你既然隐居了,还写什么?有什么意义?”本文?” 他怒不可遏,将放钟的砚台扔进火里,说:“我的儿子再也不会吃‘文人’的饭碗了。”

可见砚台在宋人眼中是多么重要。

鹤山东坡亭的故事_白鹤峰东坡祠_白鹤峰东坡故居

白鹤峰东坡故居_鹤山东坡亭的故事_白鹤峰东坡祠

像苏轼这样的文人,他身边肯定不止一块砚台。 收藏有“凤溪砚”、“苏峻遗砚”、“凤子砚”、“李冲端砚”等名砚。 他还写了很多关于砚台的诗句,如“菱形光滑如角波平,云流如犀玉半丸。午时人睡窗边”。 ,很安静,他们听着西风的哭泣声。” 怀壁,你看龙尾,不是石,玉之德在石。”他还专门研究砚台,写了一篇短文:“砚台之妙,在于润生墨。” ,其他一切都无关紧要。 然而,两者是不兼容的。 有害,笔必须用来产生墨水,不用时必须将墨水收回。 两者都很难做到。 唯砚涩而不留笔,滑而不拒墨。 此二德相合。”看来苏轼藏砚的经验一定非常丰富。

鹤山东坡亭的故事_白鹤峰东坡祠_白鹤峰东坡故居

(传)宋代苏轼端石洞井砚

台北故宫博物院

有一次,苏轼和王安石在江山寺喝茶。 王安石指着桌上的大砚台,对苏轼说:“你可以收集古诗对联,写在这砚台上。” 这意味着他要给苏轼写一封“战书”。 但最终,苏轼先击败了王安石的军队,说道:“那我就从第一句话开始——‘巧匠打碎山骨’。” 王安石也是一个“身经百战,见识颇多”的人,但他想了半天,没有回答,只好说道:“嗯,天气这么好,我们应该去爬江山看看风景,等会儿再说诗也不晚吧?”

多么尴尬。

鹤山东坡亭的故事_白鹤峰东坡祠_白鹤峰东坡故居

清孝陈朝东坡博古地图粉丝页(部分)

国立故宫博物院

事实上,王安石在北宋文人中算得上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人。 他不仅是主持变法的第一人,而且还被几乎所有文人官员边缘化。 最终站在他一边的张惇和吕惠清,都被他后来的表现所辜负。 人们真的不喜欢他; 而他在藏砚方面也似乎与“砚台”很不相符。

王安石特别看不起这些所谓的“高雅之物”,坚持简单实用的生活路线。 据说,当时有人送给他一块精美的砚台——应该属于“雅贿”——并称赞王安石面前的砚台“触之可得水”,而且这砚台是所谓“润泽造墨”(苏轼说),砚台可以一口气注满水。 是百万砚中最好的砚台。 王安石闻言,微笑着问道:

“就算你得到一桶水,能走多远?”

如果你只是吐出一桶水,它值多少钱? 实在是让对方噎得说不出话来。

王安石就是这样,很“俗不可耐”,也很“俗又讨人喜欢”。

白鹤峰东坡故居_白鹤峰东坡祠_鹤山东坡亭的故事

白鹤峰东坡故居_鹤山东坡亭的故事_白鹤峰东坡祠

宋城逆烈千砚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与王安石的“俗”相比,同时期的米芾显得格外“雅”。 熟悉米芾的人都知道,这家伙有非常严重的洁癖症。 米芾也是一个非常喜欢收藏砚台的人,他到处寻找好的砚台。

《清波杂志》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米芾曾向好友周仁叔吹嘘自己最近得到了一块好砚台。 有多好? 据米芾描述,“这是一件非凡之物,几乎是天地秘宝”。 周仁恕一听,说道:“你又吹牛了?你虽然收藏,但也算是一位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收藏家了。可惜的是,收藏的东西半真半假,你不如拿去吧。”把砚台拿出来给我尝尝?” 米芾听后当然不服气,起身去拿砚台。 他回头,看到周仁树正在洗手。 米芾很满意,自言自语道:“不愧是我的好朋友,是个干净的人。” 于是,他接过砚台,拿给周仁树看。

周仁树看着这米芾藏砚,说道:“真是美人,只是不知道怎么制墨?” 说完,他往砚台上吐了口唾沫,看看能不能磨出墨来。 米芾却气得脸色大变:“你为何如此恭敬,又嚣张?刚才让我拿砚台的时候你还知道洗手,现在却往我砚台上吐口水!这砚台都被你污染了,我不要了,你拿去吧!” 我估计是觉得周仁树很无耻吧。

白鹤峰东坡祠_鹤山东坡亭的故事_白鹤峰东坡故居

宋米芾螽斯卦谱砚台

台北故宫博物院

米芾可以为了砚台而放弃自己的砚台,也可以为了砚台而忽略自己的砚台。 《南游记》中,黄石说,有一年夏天,他曾看见米芾穿着牛鼻袍,在淮河边洗着自己的宝砚。 什么是“小内裤”? 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大裤衩。 想想米芾,生性就很干净。 为了洗砚台,他穿上大裤,蹲在淮河边。 这种“操作”可以说是非常不尊重形象的。

白鹤峰东坡故居_白鹤峰东坡祠_鹤山东坡亭的故事

明代陈洪绶隐居十六观《浣砚》

台北故宫博物院

说完北宋,其实在南宋,人们也喜爱藏砚,但相比北宋的浪漫风格,往往显得更加沉重和忧郁。

例如,南宋末年爱国诗人谢枋德就是一位资深的藏砚大师。 《清白雷朝》编有谢方德收藏方岳飞砚台的故事。 方越忠武忠公留下的这块砚台的背面刻着“坚守白,不磷不紫”的字样。 谢枋德对这样一位北宋抗金名将非常尊敬。 他得到这块方砚后,与自己收藏的岳飞墨进行了比较。 碑文与墨色的书法风格相符,于是他在上面刻了“方德家集”。 岳钟武的墨迹与铭文相似。 这是忠武旧物。 碑文为“方德记”。

后来,方砚又被谢枋德捐赠给另一位爱国诗人、名将文天祥。 文天祥还在砚台上题词:“砚虽不能铁透,心虽不坚如石,却不能守”。 自卫。”这块方砚不仅串联起南北宋时期抗击外敌的历史,也见证了爱国志士的心。

白鹤峰东坡故居_鹤山东坡亭的故事_白鹤峰东坡祠

(传记)宋文天祥玉带原砚

台北故宫博物院

当然,谢枋德与砚台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相传南宋灭亡后,谢枋德曾流亡福建。 他穿着麻布草鞋,在简阳城卖占卜。 他随身带着一块砚台来占卜。 最终,谢枋德一心求死,将砚台埋在桥亭下。

人已经走了,砚台却留在了桥亭厚厚的泥土里。

大概每一个宋朝的文人心里都埋藏着这样一块砚台。

庄严厚重,墨色打磨得如长河一般,他们在明暗墨色中看到了自己。

鹤山东坡亭的故事_白鹤峰东坡祠_白鹤峰东坡故居

宋郊野白文兰砚台

台北故宫博物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 : 古代京都地图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