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
他是那个时代的幸运者,也是那个时代的弃儿。
苏轼(1036—1101),又名东坡居士,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 他的出现照亮了宋代的文化天空。
20岁时,他离开家乡眉山,在京城(河南开封)赢得名利,随后进入官场。 然而,苏轼的仕途并不顺利,一生充满坎坷。 人们说“文章恨天命”。 苏轼在跌宕起伏的一生中,将生命和历史的深刻意义注入山水之中。 即使在人生失意、失意的岁月里,他的足迹仍然遍布全国,最北可达燕国。 赵萍萍前往定州,一路南下,途经山东密州(今山东诸城)、湖北黄州(今湖北黄冈)、安徽颍州(今安徽阜阳)、江苏徐州、杭州。浙江,最终定居海南儋州……他的诗文也在死后的重生中,在山水雾气中,在身边几乎无人的时刻中成熟。
是风景成就了苏轼,还是苏轼成就了地方? 几千年后,我们选择沿着他的诗意地图寻找,只因内心的宁静而愈加深入,追寻着东坡的脚步,时而陷入哲人的沉思,时而带着奔腾大河的精神。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东坡文化遍布九州大地:平顶山三苏墓、常州东坡公园、杭州苏公堤、眉山三苏庙、惠州白鹤峰东坡故居、杭州东坡书院。儋州……我们一次次与清风、明月、历史痕迹产生共鸣。 在一次次与山水的对话中,我们窥见千年文豪的内心波澜。 一步步接近一千多年前就被降级的生命源泉。
苏轼游记①
眉山诞生
段然
1036年12月19日,中国“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诞生于西南蜀地眉山县。 20岁那年,他随父亲到北京参加考试。 从此,他生活了20年的地方,就成了他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但他的到来和离开却给这个小镇留下了永恒的文化印记。
乘车前往眉山的路上,高高低低的山峦不断退去,不时有溪水蜿蜒。 在稀疏的雨声中,展现出几分蜀国特有的美丽。
这就是眉山,一座位于岷江边的安静小镇。 周围盆地丘陵环绕,青衣江、通惠河毗邻。 “人杰地灵、人杰地灵”这个词来形容这里再贴切不过了。 眉山出身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 南宋诗人陆游盛赞眉山为“千年诗书之城”。 然而,如今成为眉山文化代表的只有苏轼。 以苏东坡命名已成为眉山人的一种习惯:东坡区、东坡区婆湖、东坡公园、东坡鱼、东坡国际文化节,苏东坡已经渗透到眉山人的生活中。
我们沿着东坡湖散步。 水面非常开阔。 湖西岸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名叫“圆景塔”。 这就是苏轼《远景楼》中的主角。 远景楼始建于北宋,后两次被毁。 现在的远景楼是一座建于2004年的宋代风格建筑,青瓦、白檐、棕柱,凸显典雅古朴,与两侧的“超然亭”、“超然亭”一致。 《醉月亭》融合得天衣无缝。 细雨拍打着湖面,烟雨中,一楼的湖景如海市蜃楼。 记得东坡当时希望登临远景楼,“饱览山水美景”。 现在,我们已登上13层的远景楼,凭栏远眺,闽江流经郁郁葱葱的眉山城。 如此美景,真使人有“饮酒作乐,借笔写字”的东坡感觉。
梅州最不能错过的就是他儿时的家,现在的“三苏寺”。 我们沿着眉山市中心的沙咀行街向南走到三苏寺,探索这座具有典型四川特色的古典园林。 三苏寺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亭台楼阁,绿水红墙。 被誉为“三分水、两分竹”的“岛居”。
我们从南门进去,看到寺内古树参天。 茂密的竹林低垂着身子,形成一个天然的拱形竹洞,遮天蔽日。 石板路与脚步的摩擦发出独特的“哒”声,让原本安静的古寺更加安静。 拾级而上三级台阶,进入正殿。 殿内安放着三苏父子石像,神情栩栩如生。 培风阁内有一尊苏轼半卧石像,头戴学士帽,长须飘逸在胸前,表情幸福而满足。 行走在三苏寺,处处都能激起吟诗作赋的冲动。 一口长满青苔的古井,水边的抱月亭,白坡阁的曲廊,显得充满了诗意和古韵。 。
旅游小贴士:
眉山没有机场,距成都双流机场40公里。 游客可以选择飞往成都,然后转乘巴士或火车到达眉山。
苏轼游记②
杭州堤
田荣娟
我们追随他的脚步,来到了杭州。
苏东坡两次到杭州为官,分别担任知县和太守。 大约五年的时间,他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公元1071年,为避开汴京政治纷争的漩涡,他主动请求去杭州任判官。 在任期间,他锐意创新、移风易俗,竭尽全力为人民做好事。 怀着济世造福之心,苏东坡走遍了杭州的每一寸土地,他的足迹也印在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上。
当我们驱车进城时,一排大字在我们眼前闪现:“忆江南,最难忘杭州”。 杭州是一座既活跃又安静的城市,既有现代大都市繁华的一面,又有江南水乡优雅静谧的气息。 当苏东坡选择这座城市时,一定是被它的“安静”所吸引。
随着车继续前行,旁边的当地人说道:“我们走的这条路叫‘学士路’,苏轼曾任翰林大学学士,杭州人纪念他,所以这条路就得名”在他之后。” 穿过这条繁华的马路后,他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你看前面那条路,叫‘东坡路’,也是为了纪念苏轼而得名的。” 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现在的道路宽阔、干净,两边都是花草树木。 让人不禁想起千年前东坡在这里优雅自在地行走。
离东坡路不远就是著名的西湖。 我们难掩兴奋之情,几乎一路小跑到了西湖。 放眼望去,碧波荡漾的水波在阳光的反射下波光粼粼。 远远望去,湖中心的亭台楼阁依稀可见。 我们沿着蜿蜒的小路绕着湖中心走一圈,顿时感觉充满了文学的趣味。 我们情不自禁地朗诵了东坡的一首诗:“晴空水照时美,山空雨蒙蒙,亦奇”。 若欲比西湖,淡妆浓妆总相宜。”西湖的风景在游客眼中或许千篇一律,但在东坡笔下却变得令人陶醉。
几经周折,我们到达了苏堤。 时值盛夏,树木茂密,花繁茂; 长长的堤岸绵延在湖面上,湖波如镜。 被水包围的感觉让人忘记夏天的炎热。 走在苏堤上,感觉就像走在画里,有一种对东坡的怀念之情。 慢慢地走着,一位和我们同行的杭州姑娘给我们讲述了“苏堤”的由来。 “当时西湖沼泽严重,苏轼率杭州人疏浚西湖,今天的苏堤就是东坡人用挖出来的淤泥修建的。” “你看那边的三座白塔,也是当年疏浚湖水工程的一部分,浓浓的墨色。” 她说的就是著名的《三潭映月》。
随后,我们来到了离西湖不远的望湖楼。 这里的游客明显少了,但追随东坡脚步,来看古建筑的人还是不少。 倚栏远眺,西湖美景尽收眼底。 东坡想必常在此驻足饮酒赋诗。 “风来忽去,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叫《醉望湖楼》《书一》诗是东坡在望湖楼观雨时写的。
杭州给予苏东坡特殊待遇,从道路、风景到著名的“东坡肉”,很多地方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东坡也在杭州留下了宝贵的印记,他的成就、他的足迹遍布杭州。
旅游小贴士:
步行游西湖推荐路线:少年宫→涌金门→六郎闻莺公园→长桥公园→雷峰塔→苏堤→过虹桥(岳庙)→武松墓→西泠桥→平湖秋月→(断桥)少年宫
苏轼游记③
密州文月
田荣娟
苏东坡过着漂泊的生活,游历了北宋的大半个时期。 他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许多诗篇和传奇故事。 密州(今山东诸城)也是他人生旅程中的重要一步。
公元1074年,苏东坡调任密州太守。 东坡在位的几年里,仍然怀着一颗经世造福人民的心,把一生奉献给了这里的人民。 密歇根是他施展才华的地方,也是他追忆往事、感叹人生的地方。 妻子王芙去世十年后,苏轼在远离家乡的密州悼念亡妻。 “十年来,生死浩瀚,无法思念,无法忘怀。我独自一人在千里之外的坟墓里,无处诉说苍凉。即使相遇,我们可能不认识。” ,满脸灰尘,鬓如霜。 晚上,我突然从梦中回到家,小窗外,我正在梳妆打扮。 相视无言,唯泪千行。 预计年年心碎,月夜缺松。”一切都透露在字里行间,他对妻子的思念,对惨淡现状的感叹,发自肺腑,催人泪下。所以,苏东坡依然豪爽、豁达,他有“老翁谈少年狂”的昂扬精神,有“能执鹰弓如满月,望天下”的雄心壮志。西北,射狼”。
如果你追随东坡的足迹来到密西根,你绝对无法避开超然台。 超然台位于现在的诸城市。 苏东坡在密州时,对超然台情有独钟,写下了《超然台》来赞叹它的壮丽。 据当地人介绍,《水条歌头:明月何时来》就是在这个舞台上一口气写成的。 “明月几时来,把酒问青天”这首诗已成为人们在中秋月圆之夜吟诵的经典。 站在高台上,我们只是惊叹于远眺的城景,东坡却与明月对话,生出“但愿人长寿,共享月色万千”的美好愿景。几英里以外”。 手捧一本书,背诵他的话,你无法感同身受。 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他话语中的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这是我们追随苏东坡脚步的原因之一,也是我们继续重温历史、重返现场的动力源泉。
旅游小贴士:
最佳旅游季节:3月-5月; 九月至十一月。
苏轼游记④
黄州怀旧
耿鹏宇
东坡被贬的地方,是词的灵魂永居的地方。
“心如灰树,身如未系之舟,问君一生成就,黄州、惠州、儋州。” 东坡居士感叹,山水的真正纯净在繁华之后才开始显现——
车子快到黄州的时候,有的路段正在整修,坎坷不平的路让我想到:几千年前被流放到这里的苏轼,在这起起伏伏的过程中一定夹杂着不安和不安。旅行。
历史的天空下,黄州绝不是黯淡的:杜牧担任黄州刺史,苏轼担任黄州团练副使。 自北周以来,黄州之名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如今,人们称其为皇岗。
我们直奔赤壁。 当我们到达东坡赤壁的门号时,司机告诉我们就是这里了。 果然,赭红色的悬崖就在眼前了。 悬崖上有一段城墙,这就是黄州古城的汉川门。 再往前走就是赤壁公园,再往里走就是赤壁山。 二府堂、富江阁、破仙阁、留仙阁、栖霞楼,追随苏轼的脚步,游览了名胜古迹,却忍不住凝视着一块不知名的大石,从石上看到了浩浩荡荡的流水。从古至今。 它向东流去,又消逝; 甚至看到茫茫荒凉的东坡在祖国的滩涂上徘徊。 这位“身长八尺三寸有余,宽阔如海”的文豪,似乎还在河中吟唱:“石破天惊”,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江山如画,一时英雄辈出。”赭红色的岩石依然险峻,像一座方尖碑一样直插苍翠——历史的宏伟和威严就在眼前。包裹得严严实实,让我这个如飘絮般的小旅人不知所措……
旅游小贴士:
大部分景点都有公交车直达,非常方便。
苏轼游记⑤
儋州讲学
耿鹏宇
当我听到“东坡不幸,海南幸运”这句话时,我仔细一想,发现很有道理。 我一生三次被流放,一次比一次更远,一次更艰难。 儋州是苏东坡一生最后的流放之地。 《雨夜留景星园》这首歌曲表达了苏子的感伤——
如果不穿着芒果鞋踏入名利场,就会有迷失在轻舟中的感觉。
林下听对面床夜雨,寂静荒凉,没有灯光。
不过,对于儋州来说,苏东坡的到来却是一件幸事。 在儋州,他教导李家子弟,让椰林深处传来书声。 儋州刺史张忠与黎族学者李子云兄弟共同集资,在李子云宅旁修建了一座宅邸。 它既可以是苏东坡和小儿子苏过居住的地方,又可以是文学会友的地方。 “在九问字”的典故将这座房子命名为“在九堂”,“我来走遍竹牙路来参观东坡在九堂”,后来演变为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位于中和镇东郊,朱红色的围墙,古朴朴素。 棕榈林里有这样一个院落,足见汉黎民族的融合。
书院前有一个池塘。 相传破公与好友李子云常在此垂钓,故名东坡塘。 走进书院大门,有一个酒亭。 亭内有横匾,题为“鱼鸟亲戚”。 “集中一生的心思,自言自语,温暖自己。” 苏东坡孤独时,常以鱼鸟自娱。
再玖阁后面是再玖堂,是苏子讲学的地方。 “两瓶华艺与华夏合二为一,醉与笑同在。” 在这里,东坡用诗、书、礼改变了人们的风俗习惯,改变了人们的心灵。 从此,海南有了进士的历史。 有诗赞曰:“谪丹儿三年,多轶事入史籍,劝民立学,着经义,教名士。” 蒋堂佐是苏轼培养的杰出人才。 从再九殿到后院,就看到了东坡寺。 从碑文中我们得知:东坡寺俗称大雄宝殿,原名“黄郎寺”,后人迁此。
走出东坡寺,回到庭院,欣赏两棵高大的古树:一棵芒果,一棵凤凰,枝繁叶茂。 儋州人有句俗语:“饮水忆老,甘泉育少年才”。 苏子对于后人来说就像这两棵参天大树。 芒果挂在枝头,香气四溢,大家都来采摘; 凤凰花开放,树干挺拔。 风不能吹倒那些不断被雷击的树枝。 它高高地矗立在天空和大地之上。 它的颜色像火一样红。 即使在世界的尽头,它也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定义风暴》
不听林中打树叶的声音,何不尖叫着慢慢走。 竹竿芒果鞋比马容易,谁怕? 一笼雾雨,终生难忘。
陡峭的春风吹走了醉意,微凉,但山头斜照。 回望我来的那个荒凉的地方,没有风,没有雨,也没有阳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