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蔚蓝:张公巷窑!

2024-04-13 -

我的观点

虽然收藏没有捷径,但是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或者参考,或许可以让你少走一些弯路!

“这枚大清银币是真币吗?”

“我收藏的这块绿色翡翠是什么翡翠?”

“我爷爷传下来的瓷器是什么瓷器?”

“我买的青花人物故事瓶是旧的吗?”

“我的紫砂壶旧了吗?它的价值几何?”

“那字画是真的吗?值得收藏吗?”

………………

张公巷窑址_张公巷窑瓷器图片_张公巷窑的最新进展

张公巷窑址位于汝州市东南部。 场地中心面积约3600平方米。 2000年春和2001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结合民居改造工程,两次在汝州张公巷进行了小型窑炉建设。 在广泛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些与汝窑相似的瓷器、窑具、烧饼等,引起了中国古代陶瓷学者的高度关注。 2004年2月至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张公巷东西两侧又发掘了两个广场。 发掘面积124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期的房屋基址4处、水井4口。 出土了79个灰坑和1个过滤槽,出土了一批完整或可修复的张公巷窑生产的瓷器和窑具。

张公巷窑的最新进展_张公巷窑址_张公巷窑瓷器图片

此次发掘共出土古钱币330枚,其中北宋钱币328枚,另外两枚为金海陵王时期的“正龙元宝”铜币。 从张公巷窑青瓷瓷器的造型、釉色、烧制工艺来看,明显继承了汝窑风格。 从地层堆积情况可以看出,张公巷在元代是繁华的民居区,不太可能设窑烧制。 因此,我们认为,张公巷窑烧制青瓷的年代可大致确定为北宋末年至元初。 张公巷窑烧制的产品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古朴典雅、品质优良。 它们显然不是普通的民间瓷器,应该属于官窑。 2004年5月召开的汝州张公巷窑址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上,许多中外陶瓷学者认为该窑址就是人们苦苦寻找的北宋官窑。 2006年5月,张公巷汝瓷官窑遗址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录。

张公巷窑的最新进展_张公巷窑址_张公巷窑瓷器图片

张公巷窑瓷器图片_张公巷窑的最新进展_张公巷窑址

张公巷窑青瓷以薄胎薄釉为主,釉色浅淡,琉璃质感强烈。 胎骨呈粉红色、灰色、纯白色及少量浅灰色,胎质细腻坚实。 器形有碗、花口喇叭圈足盘、平边花口盘、细颈盘口瓶、鼓腹鹅颈瓶、灯、灯座、叠塑烟熏器、花口盘有椭圆形缠足盘和方形平板盘两种,汝窑未见。 圈足器物以直圈足为主,缠足者较少。 底部有钉痕的,呈不规则的粟粒状,钉子分别为三、四、五、六。

王庆正:“张公巷被发现后,张公巷出土的瓷片与汝窑的瓷片有所不同。一是瓷片胎体中含锰量较少,质地比汝窑白;二是釉色一般呈乳白色,比汝窑稍厚一些;三是圆钉痕较多,而汝窑则有芝麻钉痕;四是瓷件上多有开鱼鳞纹。这,与南宋官窑有关,杭州秀内寺官窑和交台下官窑出土的瓷器,有圆形钉痕和大量的鱼鳞纹瓷片,这说明南宋官窑窑是由北宋官窑演变而来,北宋官窑的前身是汝窑,张公巷出土的东西,除了官窑之外,在一般民窑中绝对找不到。”

张公巷窑址_张公巷窑瓷器图片_张公巷窑的最新进展

2004年5月21日,参加汝州张公巷窑、巩义黄冶窑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的专家们,对张公巷窑遗址出土的文物,讨论了各自的看法。 其中一些总结如下:

郭木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张公巷窑址考古发掘队队长):

首先,张公巷窑址首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窑具、丰富的素烧残片以及与汝窑不同的青瓷器,为我们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深入研究汝窑烧成工艺。 ,丰富了中国古代青瓷的文化内涵。 其次,此次发掘共获得古钱币330枚。 除四号坑第五文化层和第四A层下出现的两枚金代海陵王时期“正龙元宝”年代接近地层年代外,其余328枚钱币年代均较早。 地层的年龄。 张公巷青瓷瓷器的造型、釉色、烧制工艺等明显继承了汝窑风格。 从地层堆积情况来看,张公巷在元代是繁华的民居区,不太可能在此设窑。 综合以上几点,笔者认为,张公巷窑烧制青瓷的年代可大致确定为北宋末年至元初。 三、张公巷窑的烧制技术源自宝峰清凉寺汝窑。 同时,也不排除张公巷窑仿金元汝窑的可能性。

张公巷窑瓷器图片_张公巷窑址_张公巷窑的最新进展

张公巷窑瓷器图片_张公巷窑址_张公巷窑的最新进展

赵伟娟(郑州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通过对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的瓷片和宝丰清凉寺出土的瓷片进行化学成分检测,发现张公巷瓷片的藏式纹理中氧化铝含量高于清凉寺瓷片,氧化钙含量 类似,张公巷氧化铁含量低于清凉寺。 利用模糊聚类分析可以看出,张公巷瓷片和清凉寺瓷片中的胎质成分不同,说明当时制作胎胎的原料不能运到太远的地方,就近使用。 通过对釉样的检测和比较发现,张公巷出土的瓷砖中氧化硅含量高于清凉寺,因此张公巷出土的瓷砖釉面呈玻璃状。 两者的铁含量大致相当,清凉寺釉中的氧化钙比张公巷的要高。 清凉寺瓷片中氧化锰的含量高于张公巷瓷器。 由于锰和铁都是重要的颜料,因此张公巷瓷砖的釉色稍浅。 综合以上分析,清凉寺汝官窑与张公巷窑的瓷釉配方是相同的; 清凉寺窑和张公巷窑烧制瓷器的原料来源不同; 两者之间釉料的起源和配方并不完全相同。 张公巷的瓷器比清凉寺的瓷器要好。

张公巷窑址_张公巷窑的最新进展_张公巷窑瓷器图片

张公巷窑的最新进展_张公巷窑瓷器图片_张公巷窑址

王丽英(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通过查看张公巷出土的东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让我对张公巷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张公巷烧制历史悠久,自唐代起,历经宋、金、元、明、清历代。 唐代时,很可能是民窑。 到了北宋末年,烧制的瓷器种类单一,瓷器青釉单一。 金元文化层中既有民窑的器物,也有北宋的青釉瓷器。 我对北宋发掘的灰坑感到非常惊讶。 里面的瓷器如此单一,说明这个时期不是民窑,而是专门烧造御用青瓷的窑场。 我认为张公巷窑是北宋晚期的官窑。 到了金元时期,这个品种还没有完全消失。 我想未来会有很多物理信息被挖掘出来。 张公巷虽然取得了显着的成果,但能就一处非常重要的窑址达成共识,这对于研究北宋官窑十分重要。 我呼吁大力保护张公巷窑址。

张公巷窑址_张公巷窑瓷器图片_张公巷窑的最新进展

张公巷窑址_张公巷窑的最新进展_张公巷窑瓷器图片

李志彦(中国古陶瓷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张公巷窑址具有皇家风格,在宋代普通百姓是不可能使用这种瓷器的。 宋徽宗很有文化修养,他烧制的瓷器很符合他的审美趣味。 张公巷窑址的发现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 瓷器烧制精良,光亮,玻璃质感强烈。 其片与汝窑的片不同。 它们就像一块一块压下来的冰片一样,是南宋官窑传承下来的。 。 瓷片堆放成堆,与其他官窑一样。 宫廷不允许官瓷在民间流传。 张公巷出土文物的艺术风格和品味只能是北宋这样的时代产生的,不可能是金代的。 即使不是北宋官窑,也是河南地区艺术品味较高的窑址,有待进一步探索。

张公巷窑的最新进展_张公巷窑址_张公巷窑瓷器图片

伊藤郁太郎(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博物馆馆长、日本著名古陶瓷专家):

2001年,当我第一次来到汝州,看到张公巷窑址时,我就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看到出土的碎片后,我非常希望能够进一步挖掘。 我很高兴今天终于看到了挖掘工作。 围绕张公祥最重要的问题是年龄。 从其造型、釉体、成分分析,得出的结论并不是简单地说它是官窑的东西。 年龄的确定有两个方面。 一是继承问题。 从清凉寺到张公巷再到南宋官窑,都有传承关系。 其次是用户的问题。 其起源和地点不同。 从瓷件的造型来看,作为官窑,它能够代表皇帝的审美情趣,体现新一代皇帝的审美观。 其釉色、土质、造型气势均符合徽宗皇帝的审美情趣。 的。 2001年我看到的时候,我断定至少是金朝之前的。 如果是官窑,也只有北宋时期才有。 不可能是晋官窑。 晋皇帝没有这个品味。 张公巷是北宋官窑的结论是非常非常肯定的。

张公巷窑址_张公巷窑瓷器图片_张公巷窑的最新进展

耿宝昌(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张公巷窑址_张公巷窑瓷器图片_张公巷窑的最新进展

从张公巷窑址出土的器物尤其是弯腰碗的器形来看,继承了晚唐的风格。 当时流行追求形式美。 我判断应该是北宋的,具有唐宋窑的特点。 为进一步了解北宋官窑,找到完整的器物,还需进一步发掘,进一步确定年代。

秦大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

根据考古的文化层次,笔者认为张公巷窑址出土的器物应为金元时期。 虽然我反对将张公巷窑认定为北宋官窑,感到孤立,但根据相关文献研究,我仍然坚持认为它是金代窑。 元代窑址。

张公巷窑的最新进展_张公巷窑址_张公巷窑瓷器图片

张公巷窑最新研究

— 1.国家文物局主编、文物出版社出版

——2、孙新民:《汝州张公巷的发现与认识》,《文物》2006年第7期。

— 3.a. 赵伟娟,郭敏,等:“从化学成分角度研究张公巷窑、清凉寺窑青瓷坯体原料来源”,《原子能科技》2006年第1期; b. 赵维娟,卢晓科,等:“清凉寺窑、张公巷窑青瓷釉的主要化学成分”,《中国科学G丛书》,2005年第2期。

——4、郭木森:《略论汝窑、官窑与汝州张公巷窑》,《中国古代陶瓷研究》第7期,故宫出版社,2001年。

——5、耿宝昌:《宋官窑青瓷述评》,《故宫博物院学报》2005年第2期。

——6、桂娟:《张公巷是专家一直在寻找的北宋官窑吗?》,《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5月26日。

——7、李刚:《宋代官窑的延续》,《东方博物馆》2006年第2期。

——9、陈红艳:《汝瓷博物馆藏青瓷新发现及张公巷窑出土标本》,东方博物馆,2005年第1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