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认识一下张公巷窑

2024-04-12 -

这四件青釉瓷器是上海古董鉴赏家叶月轩、叶树忠兄弟于20世纪50年代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 我先简单说一下叶氏兄弟。 叶月轩和叶树忠都是坤忠,都是法国巴黎吴鲁公司吴启周的侄子。 他们先后被委派处理公司事务,做事都非常大方。 两人与开封的商人交往颇多。 这四件青瓷是叶氏兄弟所有,是从开封一家较大的古玩店买来的。 除了他们之外,当时其他人手里也有这样的瓷片,都以为是北宋汝窑瓷片。 解放后,陈万里先生也获得了同类型的青瓷釉瓷件。

上博王正清先生对这四件粉青釉瓷器进行了专题研究和分析。 这四件粉青釉瓷器属于宋代粉青釉中色彩最为绚丽的。 胎体与釉面结合力极好。 看,胎体呈灰白色,与汝窑香灰胎相似,但比汝窑香灰胎更白、致密。 上海博藏的四件宋代粉青釉瓷器,釉色、质感与“亚历山大”碗极为相似,但窑口无法确定。 2000年至2012年,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残片被发现与上述青瓷残片一模一样。 可以确定,上博的四件粉红青瓷残片是张公巷窑的青瓷制品。 尚博收藏的这四件青瓷残片的困惑就此揭开。

图16 张公巷窑址出土青瓷残片。 图片来自网络。

图17 折肩碟口瓶复原部分,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三、张公巷窑址的发现与发掘简介

2000年春天,汝州市城区张公巷附近的居民高强在家里装修房子时,发现了张公巷窑址。 当时在奠基现场发现了盘、筒、漏斗等典型窑具数十件。 2000年春和2001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结合城市民居改造工程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 经初步勘察发现,窑址中心面积约3600平方米。 2001年10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汝州年会暨汝州国际学术研究大会在汝州召开。 专家根据对宝峰清凉寺、汝州文庙、张公巷出土瓷器的比对和科学检测,初步认为汝州可以作为新汝州官窑瓷窑的目标考察发掘地,张公巷遗址疑似已寻找多年的北宋“官窑”遗址。 2012年8月至1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张公巷窑址进行了第四次考古发掘。 2017年8月5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汝州市文物局组成专业考古发掘队,开展第五次主动大型考古发掘工作。张公巷瓷窑址考古调查. 发掘出土了大量张公巷窑生产的精美瓷器、可修复瓷器和窑具。 (了解更多关于张公巷窑址的发现和发掘,可以阅读《汝州张公巷窑址——2000年至2012年考古发掘报告》一书)。

图18 张公巷窑址出土残片。 图片来自网络。

图19 张公巷窑址出土残片。 图片来自网络。

图20 张公巷窑址出土残片,图片来自网络。

图21.张公巷窑址出土的残片。 图片来自网络。

4、张公巷窑的命名也很特别。

宋代,根据当时的地名来命名窑址,是一种常见的默认命名方式。 瓷窑以其所属的州、县来命名。 例如,浙江余姚上林湖的瓷窑,因属越州,故称为越窑。 内丘瓷窑因属邢州,故称为邢窑。 其他如定窑、龙泉窑、耀州窑等,宋代也都是根据当时的地名来命名的。 故以当时窑址所在的州县命名。 清凉寺窑与张公巷窑均属汝州,广义上均称为汝窑。 当然,尊重历史约定,汝窑特指清凉寺窑,这是汝窑的狭义概念。 但对于同一州不同地区的窑炉来说,就像汝州的窑炉一样,位于清凉寺的窑可称为“清凉寺”窑,位于张公巷的窑可称为“张公巷”窑; 但“汝窑”在历史上已是通行做法,大家都知道“汝窑”专指清凉寺窑烧制“汝官窑”的地区,而张公巷窑在当时并不单独称为“汝窑”。用过的。

图22.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23.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道》。

张公巷窑的命名有点特别。 虽然也是以地名命名,但只是北宋时不按地名命名而已。 张公巷窑因明代万历丁丑进士、汝州名臣张维信居住于此巷而得名。 如今,张公巷瓷窑址位于张公巷街道一带。 位于河南省汝州市老城东南部的张公巷东西两侧、中大街北侧,故称“张公巷窑址”。 所以,北宋张公巷窑址所在地的名称有待当地专家考证。

图24.张公巷窑址出土残片,图片来自网络。

图25 张公巷窑址出土残片。 图片来自网络。

图26. 张公巷窑址出土的残片。 图片来自网络。

图27. 张公巷窑址出土的残片。 图片来自网络。

5、张公巷窑出土的瓷器有何特点?

从以往发掘出土的瓷器及瓷片来看,张公巷窑瓷器釉色品种丰富,有青釉、白釉、黑釉、豆青釉等。

图28.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道》。

图29.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与清凉寺汝窑青瓷相比,张公巷窑青瓷在胎体、釉色、器形、工艺等方面表现出更大的特殊性。 《2000年至2012年考古发掘报告》前言指出:“以胎薄、釉薄为主,釉面玻璃质感较强。釉色分蛋绿、淡蓝、灰绿、青色等,胎色有粉红、白、灰等,质地细腻坚实,瓷器种类较多,有平颈窄颈瓶、鹅颈鼓腹瓶、叠式瓶等。莲花纹熏器、套盒、灯座等,与汝窑同类瓷器有所不同;而花口器则为折腹圈足盘、魁口折边平底盘等器物类型。 、椭圆形圈足洗足盆、方形平底盘、敞口小罐等是汝窑所见不到的。张公巷窑青瓷以素色为主,有花纹,纹饰很少,器物表面常布满细碎的碎片。 ”。

从出土器形来看,有奎口徽字大龙盘、八路盘、折腰盘、龙香、八卦炉、镂空“金字”双龙扣盖等。有折腹圈底盘、花边平底盘、板口细颈瓶、鼓腹鹅颈瓶、灯、灯座等珍稀品种。 、 堆叠的塑料烟熏器、盒子和盖子。

从烧成温度来看,张公巷窑的烧成温度为1250-1300度,磁化程度极高。 现场发现了一个深度超过两米的炭坑,且是煤和木炭的混合物,表明当时张公巷窑使用的燃料不仅是柴火和煤炭,而且还使用优质木炭或木炭。煤和木炭的混合物。 提高窑温。

图30. 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 图片来自网络。

图31. 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 图片来自网络。

图32. 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 图片来自网络。

六、张公巷窑的烧成过程

有圈足的器物以直圈足为主。 碗、盘一般用垫烧,也有用裹脚烧的。 从支钉来看,张公巷窑有小圆支钉,支钉非常洁白,分别有三、四、五、六支钉。 四销配套烧成是张公巷窑的主要配套烧制工艺之一。 这种配套烧制方式,在同时期的清凉寺汝窑、东沟窑和窑口中并不多见。 张公巷窑托钉的质地更致密、更坚实。 另外,胎儿的品质也更加细腻、更加扎实。

从出土的匣钵来看,大部分匣钵的外面都涂有耐火粘土,而且匣钵的内外大部分都涂有釉,并且是瓷质的。 张公巷窑址出土的一些匣钵还在匣钵的口沿和内外涂上化妆土,使匣钵的接缝更加密闭,使瓷器在烧制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还原。

图33. 张公巷窑址出土的窑具。 图片来自网络。

图34. 张公巷窑址出土的窑具。 图片来自网络。

图35. 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 图片来自网络。

七、张公巷窑年代及性质的判断

关于张公巷窑的烧制年代,目前有三种说法,北宋说占多数; 其次,晋代理论; 有学者认为张公巷窑的烧制年代为元代。

故宫博物院一份《汝窑研究报告》谈到汝窑与张公巷窑的关系:“对于2000年河南省汝州市张公巷窑发现的瓷器窑龄,历代学者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张公巷窑是“北宋官窑”。 有人认为张公巷窑的年代为金元时期。

这次,有学者请人用热释光测年的方法,对宝丰县清凉寺村汝窑和汝州市张公巷窑出土的瓷器标本进行了测试。 结果显示,前者比后者年长约30岁。 。 热释光测年证实,张公巷窑的年代晚于清凉寺汝官窑。

图36. 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 图片来自网络。

图37. 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 图片来自网络。

图38. 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 图片来自网络。

图39. 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 图片来自网络。

图40 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 图片来自网络。

张公巷窑瓷器图片_张公巷窑址_张公巷窑址最新发掘

图41. 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 图片来自网络。

图42. 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 图片来自网络。

图43. 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 图片来自网络。

图44. 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 图片来自网络。

图45 张公巷窑址出土青瓷。 图片来自网络。

图46 张公巷窑址出土青瓷。 图片来自网络。

图47. 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 图片来自网络。

张公巷窑是否为北宋官窑,《负宣录》记载“宣正年间,京师自建窑烧制,名官窑”。 目前还无法确认。 这需要未来新的考古发现来发现。 。 无论北宋说、金代说还是元代说,关于张公巷窑具有官窑性质的观点都比较一致。 发掘报告序言中写道:“据张公巷窑址位于汝州地级所在地,所产青瓷制品单一,制作精美,无装饰,档次较高。 与已发现的汝窑、南宋官窑产品相似。 更大的相似之处在于,它应该是专门为皇室生产的官窑。”

8、专家学者的意见是否形成一致的观点?

目前尚无一致意见,专家的理解还存在较大差距。

图48. 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 图片来自网络。

图49 张公巷窑址出土青瓷。 图片来自网络。

图50 张公巷窑址出土青瓷。 图片来自网络。

图51 张公巷窑址出土青瓷。 图片来自网络。

图52 张公巷窑址出土青瓷。 图片来自网络。

耿宝昌(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从张公巷窑址出土的器物造型来看,特别是弯腰碗,继承了晚唐的风格。 当时流行追求形式美。 我判断应该是北宋的,具有唐宋窑的特点。 为进一步了解北宋官窑,找到完整的器物,还需进一步发掘,进一步确定年代。

孙新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通过张公巷窑瓷器、清凉寺汝窑瓷器和传世品的比较,我同意它们是官窑的说法北宋时期的考古研究,期待考古研究。 新的发现得到证实。

郭木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张公巷窑址考古发掘队组长):张公巷青瓷瓷器的造型、釉色、烧制工艺等明显继承了汝窑风格。 我认为张公巷窑烧制青瓷的年代可以大致确定为北宋末年至金初。

王丽英(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就出土的北宋灰坑来说,里面的瓷器如此单一,说明这个时期不是民窑,而是专门烧制宫廷青瓷的窑炉。 我认为张公巷窑是北宋晚期的官窑。

赵伟娟(郑州大学物理系副教授):通过对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的瓷片和宝丰清凉寺出土的瓷片进行化学成分检测,我们发现氧化铝含量张公巷瓷片的氧化钙含量与清凉寺的氧化钙含量相近,而张公巷的氧化铁含量则低于清凉寺。 利用模糊聚类分析可以看出,张公巷瓷片和清凉寺瓷片中的胎质成分不同,说明当时制作胎胎的原料不能运到太远的地方,就近使用。 通过对釉样的检测和比较发现,张公巷出土的瓷砖中氧化硅含量高于清凉寺,因此张公巷出土的瓷砖釉面呈玻璃状。 两者的铁含量大致相当,清凉寺釉中的氧化钙比张公巷的要高。 清凉寺瓷片中氧化锰的含量高于张公巷瓷器。 由于锰和铁都是重要的颜料,因此张公巷瓷砖的釉色稍浅。 综合以上分析,清凉寺汝官窑与张公巷窑的瓷釉配方是相同的; 清凉寺窑和张公巷窑烧制瓷器的原料来源不同; 两者之间釉料的起源和配方并不完全相同。 张公巷的瓷器比清凉寺的瓷器要好。

秦大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从考古文化层来看,我认为张公巷窑址出土的器物应该是金元时期的。 虽然我反对张公巷窑为北宋官窑的认定,但根据有关文献考证,我仍然坚持认为它是金元时期的窑址。

伊藤裕太郎(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博物馆馆长、日本著名古陶瓷专家):张公祥最重要的问题是年代。 通过其造型、釉体、成分分析,得出的结论并非随意简单。 据说是官窑的东西。 年龄的确定有两个方面。 一是继承问题。 从清凉寺到张公巷再到南宋官窑,都有传承关系。 其次是用户的问题。 其起源和地点不同。 从瓷件的造型来看,作为官窑,它能够代表皇帝的审美情趣,体现新一代皇帝的审美观。 其釉色、土质、造型气势均符合徽宗皇帝的审美情趣。 的。 2001年我看到的时候,我断定至少是金朝之前的。 如果是官窑,也只有北宋时期才有。 不可能是晋官窑。 晋皇帝没有这个品味。 张公巷是北宋官窑的结论是非常非常肯定的。

图54.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55.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56.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57.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58.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59.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60.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61.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62.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63.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64.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65.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66.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67.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68.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69 张公巷窑址出土青瓷。 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图70.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瓷,图片来自《考古报告》。

最后一件事。

开头提到的“亚历山大”碗,至今仍是目前所见最完整的张公巷窑青瓷碗,也是目前公认的最完整的张公巷窑青瓷碗。 目前,上海博物馆藏有4件可确认为张公巷窑青瓷。 故宫博物院藏汝窑破损瓷器中出土的粉红青釉瓷盘残片及两个盖,以及广东省博物馆所谓半件复原的青釉椭圆形底盘“汝窑瓷器”。

2000年春,在汝州市老城东南张公巷东西两侧、中街北侧发现窑址。 这里是人口密集的居民区,考古发掘难度极大,但还是有不少发现。 保护良好,窑址没有受到扰动或挖掘,因此没有大量窑址出土的残片和瓷器碎片流向市场,私下也很难见到张公巷青瓷的残片和残片。收藏。 窑具,这与20世纪80年代清凉寺汝窑遗址和景德镇窑址的情况不同。

另外,今天的人们是否拥有正宗的张公巷青瓷藏品,无论是残片、残片,还是稀有的完整器皿? 我想理论上一定有! 由于考古发掘发现了张公巷窑址,并证实当年烧制了大量青瓷,可以肯定的是,大量产品进入了皇宫,或者进入了王公大臣、富商之家; 或者是饱受战乱的战争灾难,迷失在荒野,埋在地窖、坟墓里,沉入水底……这些陶瓷器物,古人当年生产了多少,现在还留存着多少?现在,不会变成水,也不会沦为土壤,更不会被称为空气蒸发! 它们会悄悄地隐藏在地下或水中的某个地方,但陶瓷很脆弱。 它们可能以碎片的形式等待收藏家去发现。 我们期待那些揭示苏州历史的文化碎片,在张公巷窑址发现的文化碎片的意义就在于此,一切考古的意义就在于此!

《汝州张公巷窑址——2000年、2012年考古发掘报告》一书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着,“科学出版社”出版; 报道还没有最终确定是“北宋官窑”,但《负宣杂录》中提到的“北宋官窑”还需要新的考古发现。我们期待揭开谜底的那一刻。 “北宋官窑”问题解决了。

参考:

1、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汝州张公巷窑址——2000年至2012年考古发掘报告》

2、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南宋官窑文选:《两宋官窑相关问题研究——作者陆明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