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中轴线上的精神家园——石岗村曾氏宗祠

2024-05-03 -

祠堂壁画画什么_祠堂壁画_祠堂壁画题材

曾氏宗祠

石岗村位于花都区花城街道中段。 拥有经济社会13个,全部纳入花都区中轴线建设项目。 截至2015年,常住人口4000余人,海外石港居住人口约2000人。 共有19个姓氏,其中“曾”是最大的姓氏。

祠堂壁画画什么_祠堂壁画题材_祠堂壁画

丛皇帝曾宫庙

石钢曾氏家族起源于山东婺城曾氏家族。 宗圣公曾参是武城曾氏的始祖。 曾参,俗称曾子,又名子玉,春秋末期鲁国南吴城(今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曼东乡南吴山村或魏庄乡南吴村)人。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十六岁,十八岁,拜孔子为师。 《大代书》详细记载了他的言行。 据说他写了《大学》一书。 后人尊他为“宗圣”,与孔子、孟子、颜回、子思子并称。 为“五大圣”。

祠堂壁画画什么_祠堂壁画题材_祠堂壁画

内部的

西汉末年,为躲避王莽叛乱,十五派孙增智及其宗亲千余人,由鲁东南迁至庐陵县济阳乡(治所在今西南)。江西省吉安市)。 据2015年《婺城曾氏族谱重建》记载,四十六派孙曾植为“官成五郎”,居于兰溪、水吉、吉水等地。 宋时,宣和逃往粤道以东,途经南雄隋保昌家。 “傅昭被任命为南雄太守,是移居广东的始祖。” 这是祖先从江苏济阳迁居广东南雄的记载。 后来,曾植的长子曾恭说,他迁居广州市天水巷(原名南海天水巷),定居繁衍。 从“生于番禺相,居玉坛,葬于玉坛屋左”也可看出,曾参加过五十三派。 孙增祥吉(生下三个儿子)已定居玉坛。

祠堂壁画_祠堂壁画画什么_祠堂壁画题材

屏幕和大厅号码

祠堂壁画_祠堂壁画画什么_祠堂壁画题材

据村里多位曾家老人介绍,流水的祖先从玉潭来到石岗养鸭。 后来,他们觉得这里适合居住和发展,就搬到了石岗村,并与当地黄家生下了四个孩子。 儿子是石岗曾氏的始祖。 从《婺城曾氏族谱重建》中可以看出“迁居花都新化镇石岗”(这里有错误,石岗村从来不属于新化镇,它本来是石岭镇的一部分,现属花城街道)曾祥吉的三子曾厚兴也住在石岗。 此外,曾流水是他唯一的儿子。 由此可以推断,曾流水带着其父亲曾厚兴来石岗定居。

追溯曾氏家族的起源

祠堂壁画题材_祠堂壁画画什么_祠堂壁画

后厅

流水祖的四个儿子,按长幼依次为曾丁、曾地阳、曾地聪、曾地昌。 据长辈介绍,四子曾棣昌从小就收养了大竹村(今华山镇吴兴一带),并在那里繁衍子孙。 其后代与曾石刚家族基本没有来往。

祠堂壁画_祠堂壁画题材_祠堂壁画画什么

祠堂壁画

祠堂壁画_祠堂壁画画什么_祠堂壁画题材

屋顶麒麟

曾氏宗祠

曾氏后裔为祖先修建祠堂,即曾氏宗祠、帝曾公祠、地丛曾公祠、水清曾公祠(丛帝长子)。

曾氏宗祠位于西荣里。 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坐北朝南,有两室两厅。 总宽约12米,总进深约18.5米。 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 米。 火山墙用锅耳封住,墙体为青砖砌成。 门面正面有“二龙戏珠”雕塑,悬兽为一对石狮子。 前檐柱采用灰雕花鸟造型。 墙楣壁画有《瑶池嬉戏图》、《扇溪钓鱼》、《刘伶斗酒》等,石门额上刻有“曾氏宗祠”四个大字。 上铭文“道光丁卫东吉祥日”,下铭文“孙文治七十年传”。 门口悬挂着“留香百代,示税万年”匾额一对。 木对联。

祠堂壁画_祠堂壁画题材_祠堂壁画画什么

屏门

曾氏宗祠正门后有一扇纱门,以黑色为主,刻有金漆花鸟。 后殿后金柱间悬有“三堂”木匾,上书“2013年秋重修会稽”,寓意着定居的狄宁、狄阳、狄聪三子。在石岗相聚,形影不离。 抛弃,希望子孙后代同舟共济,永远团结。 后殿还悬有“文魁”、“郭魁”两块匾额。 2008年,曾氏宗祠被公布为花都区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壁画_祠堂壁画画什么_祠堂壁画题材

曾氏宗祠门楣壁画

时间是无情的。 经过几年的风风雨雨、学校、工厂的运营,曾氏宗祠也经历了内部的变化,天花板漏水、墙壁残破、画梁破损。 为了恢复祠堂风貌,曾氏家族决定对曾氏宗祠、杨帝祠堂、狄聪祠堂进行修复大修。 整修工作由村支部书记曾兆勉主持。 部落及社会各界共筹集善款约167万元,其中椰林餐厅捐款50万元,部落成员曾永汉、曾光启、曾昭勉分别捐款20万元、10万元。 ,200,000。 从2013年立秋开工到2014年重阳节竣工,曾氏祠堂的屋顶瓦片、梁柱和部分墙壁,历时约一年时间进行修复。 同时,重新修建了纱门,重新整修了祠堂的檐口壁画。 ,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曾氏宗祠。

解放前,全村、全族所有的建筑很少,祠堂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170年来,曾氏宗祠为村民聚会议事、学生读书的场所,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村里曾经保留着去祠堂议事的民俗。 氏族议会由德高望重的长老组成。 一旦有与宗族有关的重大事项需要讨论和表决,包括调解纠纷、制定宗规、研究开发等,理事会就会召集曾氏家族所有60岁以上的男性老在村里。 丁某到曾氏宗祠听取、讨论、投票。 不过,对于上祠堂的具体日程,村里的长辈们表示,当时他们还年轻,没有参加过这项民俗,直到这项民俗被取消。

1950年以前,石岗村没有正规学校。各自然村只有教师自己开办、管理和经营的民办学校。 1949年,徐旺(剑雄)被任命为阳帝曾公庙私塾师,曾令谦被任命为都清曾公庙私塾师。 为了躲避国民政府乡村学校督察员的检查,各私立学校联合起来,命名为同福小学,并聘请曾光博为名誉校长。 当时,学生人数不足100人。 石岗小学始建于1950年,因无校址,只好借用曾氏宗祠、地阳曾公祠两座祠堂作为学校,直至1986年建成现在的石岗小学。

改革开放初期,村里成立了遗税祖理事会,负责管理曾氏宗祠,联系宗族成员,组织村里曾氏族人去祭祖。燕子半横梁(山名)、天心堂(山名)祭奠周奶奶。 (美国公公的妻子)和税务居民的祖先等,但成立初期没有资金来源。 20世纪80、90年代,为了增加经营资金,董事会恰逢改革开放时期办厂创业的春风,于是决定出租曾氏宗祠作为经营场所。服装、五金等各种行业的工厂。

祠堂壁画_祠堂壁画画什么_祠堂壁画题材

曾氏宗祠梁上的石狮子

民俗轶事

隐藏。 解放前,当一个或多个家庭中诞生一名男性(丁子)时,“丁子”一家会单独或一起在祠堂举行两次庆祝活动。 第一次是在正月初四(杨帝祖籍制)或正月初五(丛帝祖籍制),主要邀请同宗男子吃蘑菇,猪肉,名曰银青丁; 第二次是正月初十,整个盒子主要用来装蘑菇和腊肉(有些老人回忆吃鸡肉和猪肉)招待同屋的男人,猪肉也是分成几份,称为吃满盒。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首先,婚礼活动全部由“丁子”家庭主持。 如果是贫困家庭,负担不言而喻,举办婚礼就会遥遥无期,甚至一事无成; 第二,只有举办过婚礼活动的男性才有资格参加其他婚礼活动,包括分享猪肉。 分猪肉的顺序不按辈份或年龄。 它的基础是,谁先完成婚礼,谁就先得到猪肉。 由此看来,洗顶不仅是家庭中孩子诞生的庆祝活动,也是部落承认同宗男性成员的重要仪式。 用曾光怀的话说,就是“招生”。

猪屎会的。 据曾继恩、曾兆芬两位老人回忆,解放前,化肥还没有出现。 猪粪是农作物生长的好肥料,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捡。 于是,村里出现了“猪粪协会”这个民间组织,负责统筹规划。 使用猪粪,基本上每个自然村都有自己的“猪粪俱乐部”。 以西荣里为例,“猪粪俱乐部”每五天举行一次招标,按照价高者得的原则选出未来五天内西荣里猪粪的使用者,并在年内形成相关协议。辖区外:养猪户白天不得圈养生猪,必须在西荣里范围内饲养; “猪屎俱乐部”控制着全年中标者支付的投标价格,每年年底用这笔钱回购西荣里价格最低的生猪。 ,然后把猪肉分到各家各户,养猪户得到的猪肉就比别人多; 自然村之间的主要道路上用围栏等物限制生猪活动范围,拾取猪粪的人员不得越界拾取。 猪粪。 此外,其他自然村的“猪屎俱乐部”也肩负着扶贫济困、安置路上无人认领尸体等社会责任,尽显仁心。

旗杆夹与板球。 据村里一些老人回忆,很久以前,曾氏祠堂前有一片草地。 草地上的石头中间夹着六七根旗杆。 然而他们只记得其中两块分别刻有“曾冠中”和“曾继良”三个字。 后来,由于时代、变迁,这些旗杆夹石都消失了,没人知道旗杆夹是谁、为什么竖立的。 他们只知道,日本侵略军骑兵经过祠堂时,看到旗杆夹就下马,仅此而已。 还有一个小传说,如果在曾氏宗祠范围内捉到一只蟋蟀,用它来打架,一定会赢。

武林武士和大铁剑。 邻村一位现年60岁的邓姓族人回忆,石岗村出了武术人。 20世纪70年代,他上中学时,骑着自行车穿过石岗村。 当他经过一条污水渠时,他看到用作沟渠桥梁的花岗岩板上写着文字。 花岗岩板的大小与对开报纸相同。 出于好奇,他停下车,仔细查看。 文字竖写,右侧刻着“武考曾”的名字,左侧刻着日期。 清末明初,村里就有习武文化。 据说,洪熙官还曾到过这个村子,并与村里的武术教练待过一段时间。 村里的一些老人回忆,村里曾经出现过一把重约120公斤的大铁刀,但没人知道主人是谁。 后来,我们从村民曾继强那里得知,这把剑的主人名叫曾国轩,也就是曾忠武举人。 后来土改时,大铁剑被公社没收,用来炼钢。 曾国轩当选后,家家户户无论贫富,都想向他进贡,但村民们却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大家私底下都有怨言。 因此,有一句流行的白话打油诗:“宁可看隔壁人流量,也不愿当选”。 意思是邻居的水车灌溉了稻田,水就会从小洞渗到自己的田里,他就会从中受益。 这是值得期待的事情; 但如果邻居当选了,他的家人就得献上,根本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在祖先的庇护下,生活将永远繁荣幸福,子孙将有鸟舞鸟鸣的福祉。 石岗村正处于花都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浪潮之中。 中轴线工程的建设将给这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矗立了170年的曾氏宗祠即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然而,曾家祠堂即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人们坚信,无论村庄发生怎样的变化,幸福美好的生活正在一天天向他们走来!

--------------------------

(文/曾兆才/关振伦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