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丨82年前,长征留下立足点的谢子长去世

2024-04-14 -

82年前的1935年2月21日,长征中留下立足点的谢子长去世了。

谢子长(1897—1935),红军和陕北根据地创建者之一。

谢子长领导的青涧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三次武装起义。 他多次起义失败,但在最困难的时期坚持不懈,在陕北建立了根据地。 为中央红军留下了宝贵的立足点,至关重要。

谢子长全家都参加了革命。 短短三年内,两个兄弟、五个侄子、一个侄女都为革命英勇牺牲。 红军到达陕北之前,他也中弹受伤身亡。

毛泽东素未谋面,但与谢子长惺惺相惜,罕见为他题碑、题词。 他去世当年,安定县改名子长县。 子长逝世十年后,在瓦窑堡修建子长陵,并举行了隆重的公葬仪式。 领导们纷纷题词,格外重视。

(毛泽东为谢子长题写三碑)

加入共产党

1897年1月,谢子长出生于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枣树坪。 14岁入学,17岁入县立小学。1919年(22岁)考入西安省立第一中学,转入榆林中学。次年陕北联合县。 从榆中毕业前,他回到家乡创办了小学。

1922年秋(25岁)考入阎锡山办的太原学兵团学习军事。 1924年(27岁)回安定主持县民兵,并任团长。 1925年到京津地区,结识共产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谢庆田

1926年初(29岁),他回到安定县,继续经营民兵团,开展革命活动。 同年,在陕北军阀景越秀麾下的石谦旅任连长。 他秘密招募共产党员,成立党支部。

1927年初(30岁)当选为安定县地方行政会议主席团成员、农民协会促进委员会委员。 他领导农​​民协会,扣押批准了大财主宋运昌、黎耀辉等,赶走了高利贷王玉树、马子厚,烧毁了账簿,宣布债务作废。

有一天,两个士兵带走了一位老人的驴子。 谢子长帮老人找回了驴子,并要求两个士兵道歉。 老者当众给谢子长磕头,喝道:“谢团宗,你果然是青天宗师啊!” 此后,“谢擎天”的称号就在陕北流传开来。

第三次武装起义

1927年8月,朱德、周恩来在江西发动南昌起义。 9月,毛泽东在湖南举行秋收起义。 10月,谢子长、唐树等人趁石谦被害之机,在清涧县组织四连起义,在“为石谦旅长报仇”的口号声中。 这是共产党领导的第三次武装起义。

随后,他们成功与延川县一连、宜川三连会师,进驻宜川。 后又遭敌围攻,损失惨重。 谢子长突围,转战韩城。 1928年1月,部队在陕甘边境打游击队。 由于损失惨重,起义失败。

2月,谢子长到中共陕西省委汇报青涧起义的经验教训。 后被派往洛南徐泉中队任副营长,准备武装起义。 1928年5月,组织卫华起义。 6月,遭到围剿后,撤入秦岭,但不久就失败了。

卫化起义失败后,谢子长被陕西当局通缉。 躲藏数月后,他回到陕北,秘密混入军队,开展叛乱工作。 1930年到宁夏加入苏玉笙部队,任骑兵第10师旅长。 还没准备起义,就遭到袭击,起义失败。

陕甘游击队

连续起义失败后,谢子长改变主意,尝试新的革命方法。 1931年9月(34岁),在甘肃南梁地区,他成功集结了三支绿林武装,随后加入刘志丹队伍,建立了南梁游击队。

1931年秋,晋西游击队遭到敌人围困,渡过黄河,进入陕西。 10月,两个游击支队联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谢子长、刘志丹分别任正副军长。 1932年2月改编为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 谢子长被任命为总司令,率部转战陕甘边境,建立革命根据地。 他们两次进攻正宁县山河镇,驰援解放旬邑县。 9月,进攻保安失败,撤退到人烟稀少的合水地区,处境困难。

1932年12月(35岁),陕甘游击队改编为工农红军第26军,在宜军杨家店整编。 省委书记杜衡认定谢子长、刘志丹犯了“右倾机会主义”、“土匪路线”、“韶山主义”错误,解除了他们的领导职务。 并决定对谢子长留党察看,并送中共中央上海局“训练”。

1933年夏天(36岁),谢子长在上海的“培训”期满。 先到天津,后被派到张家口察绥人民抗日联军吉鸿昌部第十八师(师长徐全忠)工作。 11月,谢子长返回陕西,任西北军事专员。

陕北根据地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谢子长恢复了陕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进一步发展了武装力量。 还协助地方党组织建立红卫兵、少先队、妇联等,建立安定、延川根据地。

谢子长将军后代_谢子长陵园_民族英雄谢子长烈士陵园

1934年7月(37岁),谢子长率部突然袭击安定县,占领县政府,解救被捕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极大增强了红军的军事实力。 8月,率领红军在陕北反“围剿”。 在清涧河口战斗中,他不幸被敌子弹击中胸部,受重伤。

由于医疗救治有限,他的伤势继续恶化。 当他意识到自己的伤势已经无望好转时,他痛苦地对家人说:“我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人民,我为他们做的太少了!” 1935年2月21日,谢子长在安定县灯盏湾病逝,享年38岁。

(雕塑:刘志丹看望生病的谢子长)

纪念

1935年9月,中央红军北上甘肃哈达铺。 正当毛泽东为红军的前途忧心忡忡时,他得到了一份《山西日报》,上面刊登了阎锡山在陕北进攻刘志丹的新闻。 于是,决定向陕北进军,迈出中国革命的关键一步。

1935年,中共西北工委决定将安定县更名为子长县。 1939年,谢子长遗体迁往家乡枣树坪,并修建谢子长烈士墓。 毛泽东亲笔在谢子长墓上题词:“民族英雄”、“虽死,仍活着”,并亲笔题写了碑文。

谢子长去世十年后,在瓦窑堡为谢子长修建了陵墓。 1945年2月19日,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2万多人吊唁。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曾为谢子长墓题字。

(瓦窑堡谢子长墓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