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共治”激活乡村魅力
中国小康网独家文章
文章| “小康”·赵迪娜,中国小康网
高原明珠旁,一幅最美的“滇池田园图”正在徐徐展开。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碧鸡街道观音山社区百草村、杨林岗村正在逐步构建“自治、法治、德治”融为一体的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助力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滇池沿岸的村庄。 可持续发展。
图片供图/受访者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如今,在很多村庄,看得见的是美丽的风景,看不见的是治理。
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碧鸡街道观音山社区,一场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在这里,我们因地制宜,从空间角度探索“治理社区”的社区建设模式,通过“人”以“文化、地方、产业、风景”等为切入点,盘活生态、民族文化、空间等资源,培育以各类村民需求或利益为驱动的自组织(社区社会组织),激活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性和内生动力,彰显了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乡村振兴发展希望。
舞龙队、草药文化旅游队、滇池生态保护服务队、滇池生态观光旅游队、林矿资源守护队、达达敲击民俗文化服务队、“同年会”志愿者服务队……百草在观音山社区村和杨临港村正在逐步构建“自治、法治、德治”融为一体的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推动滇池沿线村庄生态保护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极大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多元主体共治重建文化自信
百草村背靠观音山,面朝滇池。 这是距离昆明30公里的一个安静的村庄。 拥有600年历史的古寺,曲径通幽,溶洞奇特; 300年树龄的香古树郁郁葱葱,充满生机; 龙潭水数百年不干涸,冬暖夏凉,甘甜可口。 古刹、龙池、药材、百年香树、白族传统民俗、渔耕记忆、鳊菜……村里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 同时,村名的由来与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先生也有很大关系。 村后山上森林植被茂盛,是云南白药的主要药材来源。
然而,如此美丽的村庄,人口结构却以“老人、年轻人、妇女”为主。 村里的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或早出晚归到昆明打工。 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 同时,村庄青壮年人口外流,村庄发展和治理人才匮乏,村庄基层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推进相对滞后。 村庄互助支持体系衰退,村民互助协商传统进一步弱化,导致村庄凝聚力和自治意识不足,村民公共事务参与度低,村庄资源无法有效利用优点。
如何打破现有的局面? 迅速组建了由秘书负责、高级社工全程跟进、驻村一线社工、特务社工按需参与的工作团队,为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
经过实地走访调研,百草村探索出一条“激活多元主体共治,文化复兴留住乡愁”的路径。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11月,云南省青联“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服务组,特邀社会各领域专家,以观音山社区、百草村组领导带队和碧鸡街道社工站成员,对观音山组、百草村组进行实地走访检查,举办乡村振兴现场指导和座谈会,与百草村组形成共识和协作,开展云南省青联“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服务村品牌团结教育,后续将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和资源,以志愿服务形式协助村规划咨询,为农村百草村帮扶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
针对百草村的现状,大家决定“改革”的第一步:重建舞龙队,重拾社区的文化记忆。 百草村舞龙队的舞龙技艺是西山区首批区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 它们成立于上世纪初。 这条长龙的声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曾有过,并一直流传到新时代。 是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但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孩子们也有了其他更喜欢的爱好。 舞龙队几乎绝迹。 “和村里的村民聊天时,只要提到百草的舞龙队,每个人都会眼睛一亮,仿佛回到了那些舞龙的日子。” 一名社工感慨地说。 村民们表示,有舞龙活动的春节更有过年的感觉。 现在没有舞龙了,过年的时候村里就感觉冷清了。 村子似乎也陷入了沉睡,失去了一点生机。 他们希望再次看到舞龙活动。 。
“这是村子的文化基础,不能丢。既然村民选择了我们三人来负责村里的工作,我们就不能辜负村民的期望,一定要齐心协力,带领村民、带领村子。”共创新时代美好未来!” 百草村党委书记王红新与村组长王雪、副组长孙艳芬一拍即合,成立了百草村舞龙队重建问题讨论小组,邀请街道社工站社工共同商讨百草村舞龙队重建事宜。重建计划。 最终,通过邀请非遗专家现场指导、梳理舞龙非遗传承人口述历史、召开多次咨询会等方式,自2013年以来一直处于休眠状态的舞龙团队重新焕发活力。成立——他们协助腾讯公益平台舞龙队发起众筹项目“助力百草村舞龙队重建”,组建了老、中、青三支舞龙队,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底蕴。
舞龙队重建后,通过交流、表演、引进资源到村学习、体验等方式开展赋能培训。 先后在安宁、呈贡、赤家、观音山中心小学演出10余场。 此外,舞龙团队还接待了考察团、领导及专家组考察、慈善或商业调研组等20余次,接待人数1500余人次。 同时,还整合政府经费2万元,参加各类演出活动和调研活动,创收约1000元。 3万元。
百草村的舞龙队里,各个年龄段的村民都参与其中,从30后、50后到80后、00后。 2000年出生的“小龙人”孙世贤说,从他记事起,他的爷爷、叔叔、父亲、母亲都是村舞龙队的队员。 他第一次参加舞龙是在2005年,当时他五岁,随着鞭炮声翩翩起舞。 龙给观众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和被幸福包围的感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村里的传统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力而无法传承。 这种舞龙活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春节也失去了往日的热闹景象。 所以一听说龙舞可能要重组,他就踊跃报名了。 “希望观音山社区的乡亲们,特别是百草村的年轻一代,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积极参与到百草村舞龙队的重建工作中,共同传承百年传统,带去舞蹈图腾”恢复我们的生活。”
打造文化IP符号,释放边际效益
至于“改革”的第二步,就是延续百草村的“本草文化”优势,打造本草文化IP符号,释放文化边际效益。 王雪说:“我们想把村里主要的中药材挂在墙上,包括重楼、黄金、鱼腥草、杜仲、当归、车前草等,预计画完成后,有将引进近200种中药材,同时利用村集体所有的200多亩土地,利用引进中药材的机会,打造中药材示范基地。
如今,百草村将曲焕章故居的科普教育与社区庭院的草药种植、科普教育相结合,打造专属的“百草文化”研究探索之旅。 鼓励社区草药土专家进行草药科普,打造居民参与共管、共享的社区。 新形势。
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上级拨款对百草村的文化瑰宝之一曲焕章故居进行了修缮,使其焕发了新的生机。 同时,通过深入探究百草村村草药的门类和曲焕章的历史,引进外部科研团队,利用假期为村里的孩子组织夏令营等,并形成导赏团让村民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游客来了,可以主动做介绍,助力乡村振兴。
此外,村里兴起了“建设小草药园”的潮流,不仅可以吸引人们来百草村观赏、草药教育,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延伸,建设中草药园。教育基地和“百草草膳”等特色美食文化旅游活动。 如今,不少村民的小菜园都改造成小药园,或者改造成药园+菜园,发挥着地方教育的作用。 去年8月,观音山少儿夏令营成功举办。 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云南白药的历史,认同了云南本草文化,也感受到了云南大地的勃勃生机。 孩子们带着好奇参观了药草种植园,与药草近距离接触。 在专业的讲解下,大家更加了解了药材及其习性。 有的孩子表示,为云南能有曲焕章这样的医学专家感到自豪,为能深入了解这位人才而感到高兴。
如今的百草村正逐渐成为大家心目中的“美丽村庄”。 舞龙队、曲焕章故居、社区博物馆、草药园、草药学习路线等均已启动。 一方面吸引游客,增加村民收入。 另一方面增强了村民组织起来的积极性,激活了文化自信,共同参与乡村。 振兴和社区治理创新。
自发参与 针对阿扎里嘴湾露营给滇池环境保护带来的挑战,杨临港村党组织牵头成立了“滇池生态保护服务队”。 党员和村民自愿对滇池沿岸生态卫生环境进行日常巡逻。 并定期清洁,同时对游客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供图/受访者
持续生态发展,引领绿色振兴
距离百草村不远的杨临港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土地面积1532亩。 其中,林地1167亩,建设用地120亩,耕地245亩。 老百姓的收入主要来自观音山陵园分红和外出打工。 在国家保护滇池、“退四区、还三区保一区”、“十年禁渔”的政策下,杨临港党员群众积极支持响应,退耕耕地92.24亩,渔民上岸转行从事其他行业。 但村集体面临滇池保护红线,其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同时,村里还有许多沉寂的历史文化遗址和消失的民俗活动,目前闲置的90亩湿地森林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更为严峻的情况是,为了实施优美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改造,杨临港阿扎里翠湾进行了全面整治。 环境整治后,2020年不少市民开始前往杨临港露营、露营,一些野餐、烧烤等不文明行为,如随地大小便、乱扔垃圾、使用明火烧烤、钓鱼等,给当地造成了很大损害。滇池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国家。” 在绿色乡村发展过程中,要积极推动村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调动村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村民真正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卫士和守护者。绿水青山的受益者。 杨临港逐步探索以村集体控股企业为“基”、村民自发组织为“栋梁”、本土人才培养为“根”、游客为滇池沿岸的绿色低碳生态振兴新模式深入体验“一线”,连续推出以“激活”、“共治”为主题的两大村庄治理发展行动计划。
相关负责人介绍,杨临港党支部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党员代表等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学习好经验并借鉴各地做法,积极探索发展村集体经济新路径、新模式、因村施策。 2022年10月,成立村集体控股的杨临港金溪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法人实体盘活村庄资源,形成“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村社”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抓住乡村振兴有利时机,切实推动村集体经济系统性、全局性、整体性可持续绿色健康发展。
同时,此举使杨临港不断引进乡村振兴实践者、研究人员、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沿湖村干部、社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杨临港的开发建设。 7个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合作伙伴在杨临港落户:云南民族大学滇池流域社会变迁研究工作站、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乡村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向荣专家工作室-杨临港村工作站、云南港公共创新中心、乡土自然杨林港社区自然中心、昆明社科院乡村振兴社科书店、云南省青联“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服务凝聚全村。
为盘活当地文化资源,激活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杨临港培育孵化了巴巴涌民俗文化服务团队,还原数十年前的敲击工具文化遗产,为国外科研团队和研究人员提供服务。游客。 呈现了杨临港捣年糕的文化故事和捣年糕的过程体验。供图/受访者
“激活”+“共治”,基层治理好文章
“构建人人有责、人人有成就、人人享受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凸显“人人”,也意味着进一步推动民主协商、社会协作、公众参与。 社会治理的重点是城乡社区,它们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构建社区层面的“治理共同体”,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居民积极参与。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需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更需要保护和激活乡村治理主体协同能力,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效率。 对此,杨林刚也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针对阿扎里嘴湾露营给滇池环境保护带来的挑战,杨临港村党组织牵头成立了“滇池生态保护服务队”。 党员和村民自发对滇池沿岸生态卫生环境进行日常巡逻和定期检查。 清理的同时,通过线上微信群、线下劝说等方式对游客进行生态环保宣传教育。 此外,还组建了杨临港生态观光旅游队,主要由当地村民组成,包括返乡青年、妇女代表、党员、村民骨干等。 生态观光旅游队负责向游客讲述杨临港的故事和村民的生活方式。 依托杨临港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资源,介绍滇池治理流程,以及滇池沿岸的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村民以独特的视角、个性化的方式向游客介绍杨临港。方式。
类似的“服务团队”还有很多。 比如矿产资源服务队——保护杨临港林区矿产资源,打击非法借用、非法开采; 矿业巴巴民俗文化服务队——恢复几十年前敲击工具的文化传承,为外国人提供服务。 调研组和游客向游客介绍了杨临港捣年糕的文化故事和捣年糕的工艺体验; “同年会”志愿服务队——由村里12岁至60岁同生肖村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 我们要出发,共同为村里办一件好事……这一切,都是以村民自发组织为推动农村绿色发展的“支柱”。
杨临港加大力度“盘活”空间和资源。 村里有多栋“知青屋”,是20世纪70年代来到杨临港的知青住宅。 20世纪90年代,知青之家成为村里商务的饭堂。 后来因疫情闲置了三年。 如今,经过简单的改造和清理,已成为可容纳36人住宿、餐饮、洗浴、活动、运动的空间。 也是村里的科研教育基地和老人儿童活动中心。 杨临刚组织的“乡村学习”主要挖掘当地乡村内容,盘活闲置乡村资源。 是多主体共同打造乡村教育路径的探索,让孩子们在乡村、自然的大系统中学习,通过学习路径推动乡村发展。
相关负责人表示,杨临港始终通过“共治”夯实乡村治理基石。 不仅搭建了村组居民民主议事平台,还建立了居民委员会制度,“共商大事、共事、共办急事、共商难事、共解决疑难问题”。 其成员由村小组党组织、村委会、村集体公司、村民代表、社会组织等组成。 来自各个领域的代表。 积极引导社区各方按照规范程序科学评价、民主决策社区事务,逐步形成民主提案、民主议事、民主决策的良好氛围。 从2022年开始,杨临港还将通过云端邀请游客和村民参与村庄发展讨论。 未来,还将开发自己的专属平台,方便村里居民和公众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各类活动、招募志愿者、预约旅游服务。 为吃喝玩乐消费等提供便捷的技术支撑,进一步丰富各类主体参与乡村建设的渠道和平台,实现乡村治理的可视化、数据化、动态呈现。
下一步,杨临港将围绕低碳生态白族村落定位,精准招商引资,唤醒沉睡多年的乡村资源,发展“生态+”相结合的滇池沿岸特色乡村旅游模式。乡村+研究+N”,释放乡村发展新理念。 让更多村民分享产业红利。 同时,加快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管理,加快发展低碳环保乡村旅游; 依托保护滇池生态、保护湿地,在阿扎里嘴湾种植观赏、食用产品。 它融合了滇池当地的水生植物,在向游客和公众提供生态教育的同时,也增强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促进生态优先、节约和集约低碳发展。
(《小康》·中国小康网独家文章)
本文发表于《小康》2023年4月下旬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