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谷蒙窝佛寺:千年的缠绵在宝塔与树木之间
编者注:
”达弥安寺在渭城(办公厅)北门外,寺内有一百多名缅甸僧人,皆剃光头,裹黄布,号称缅甸僧人。有两座佛塔。卧佛寺高三尺,是当年当地官员和汉族大臣修建的,卧佛寺左塔内长着一棵缅甸树,它的树枝从石缝里伸出来。名曰七岩,仍名塔树。”
清道光所著的《威远堂志》对此有记载。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景谷古称威远,属益州。 始建于西汉元丰二年。 后因县名与四川省威远县同名,1914年,威远县改为景谷县。
景谷县是南传佛教圣地。 相传释迦牟尼佛曾多次到访景谷,留下了足印、掌印等26处佛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平仙足、寻岗仙卦和芒多佛迹。 寺内“哈地”以上的僧人俗称大佛。 大佛熟悉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 他是一座寺庙的主人,也是傣族文化的保存者和传播者。 他深受傣族人民的尊敬。
历史上,傣族的文化传承以寺庙为中心。 每年傣族新年过后,数以万计的来自傣族地区和东南亚的宗教人士前来朝拜、诵经、送钱、送礼,祈求佛祖保佑吉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来年。 每年这个时候,场面盛大,规模空前。
景谷蒙窝佛寺是傣族和东南亚宗教人士每年前来朝拜的佛寺之一。 傣历1385年新年,恰逢2023年“千景谷·花水欢”景谷采花泼水节。 我再次来到梦窝总福寺,瞻仰这座古老的佛寺及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历史——
庭院幽深,古寺幽静。
安静、平和、庄严,让人产生敬畏之感。
庄严的大殿两侧是传说中的孟窝佛寺双塔。
双塔傣语称“麦和我广蒙”(树宝塔)和“广蒙和我梅”(塔宝树),俗称“树宝塔、塔宝树”。
佛寺建成后,在大雄宝殿前建了双塔。在塔即将建成的一个吉祥之夜,土司和建塔大师莫氏做了一个梦。与此同时,观世音菩萨带着释迦牟尼的舍利驾云而来,将舍利置于双塔中央,飞向天空,不久,双塔中各长出了一棵菩提树,吸取了精华。日月之气,高耸于天地灵气之上,枝叶茂盛,直达天际,形成“树包塔,塔包树”的独特奇观。
在景谷,每一位老人都会将双塔的这个传说传给自己的孩子。
塔内有树,塔长在树上。 宝塔如钻石,雄伟、庄严; 菩提古树一柱擎天,枝干古老笨拙,犹如虬龙。
树下立菩萨舞,禅意缭绕; 钟声悠扬,寓意深远,萦绕天地间。
这一刻,人陷入了定力,禅意浓郁。
菩提树荫下,蒲团空空。 这一刻,我仿佛又看到佛陀在这里开悟,法恍然大悟,道化了——
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佛曰:前世五百次回首,是今生路过的交换。
茫茫人海中,哪怕回头五百次,这辈子也未必能够擦肩而过。
一切都是命运。
人与人的相遇,是缘分; 人遇见佛也是缘分。
四月的天气里,遇见了孟窝宗佛寺和佛寺的双塔。 从此我就与佛有缘了。
走进古寺,就像走进历史,一部佛教与傣族几千年来融合共生的历史。 大殿两侧,两座淡红色的双塔守护着孟窝佛寺。 阳光从两棵菩提树之间照射到佛寺上,使寺院显得金碧辉煌。
眼前的建筑群是明末清初(1628-1661年)威远傣族地方官员道汉臣所建。
双塔是上座部佛教傣族佛教寺庙的塔。 塔身为红砂岩,塔身多层须弥座,呈子字形直立莲花状。 傣语称“毛屋卧楠”。 底座呈方形,每平方4米,基石上有浮雕图案。 四个角上有四个“阿香农”(大力神)石刻作为塔柱支撑。 塔身上部为青砖立柱。
树塔高6层,高10.74米。 树塔高7.2米,上部呈弧形。 这座塔已被一棵古树所取代。 两座塔相距30米,树大约是塔的两倍高。
双塔上刻有傣族佛教经文、故事和民间传说。 有巴音、帕照、混和翁伽坦姆、纳木那娜、招树屯、金纳利、金那拉、乌伊桑陀罗等。 )、朱扎格阿(乞丐乞儿)、南金(蟹女)、知外冷(唤月)等。
动植物、花卉浮雕有德恩(倒狮)、罗文(飞龙)、麻米(天马)、诺勇(孔雀)、格安(马鹿)、大万(向日葵)、南木道(葫芦)、五鹅桂(蕉叶)、猫鸟窝(荷花)、乐源(太阳)、一安好(茶壶)等。
这些精美的浮雕,形象栩栩如生,雕刻技艺娴熟,工艺精湛,为研究云南佛教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它们也是研究景谷傣族宗教、文化、历史的实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虔诚的信众如迷失的雨水般聚集在一起;景谷猛窝总佛寺,一场盛大的浴佛仪式正在进行中;象鼓、锣、傣钹敲击着欢快的节奏;每一个飞扬的音符,都赋予了超凡脱俗的力量。” ”。
这是孟窝总佛寺举行“浴佛”时的场景。
也是当地傣族开展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数百年来,双子塔享誉东南亚。
绿树环绕的双塔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风光,还呼吸着历史的气息,历史悠久而深厚。
塔是树,树是塔。
站在塔前,根本无法分辨这是树包塔还是塔包树。 大树将塔身抱得越来越紧,就像塔是为树而建,树是塔身一样,形成了塔与树融为一体的举世闻名的景象。
数百年来,双塔经历了无数世间的风风雨雨,也背负着历史的沧桑。 直到今天,它仍然顽强地矗立着。
也许,双塔就在这个世界上,默默地接受着风霜的侵蚀和洗礼,见证着人性的变迁和历史的变迁。 这是他们既定的命运,也是他们的使命。
那一刻,我的心里充满了莫名的情绪。
四百年的等待,坚守领跑的既定命运
双塔之间,菩提树下,伞盖低垂。
微风吹过,项链摇曳,蒲团空空如也。
关于菩提树,有许多神奇的传说。
菩提,原为梵文音译,意为智慧、觉悟。
相传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入定四十九天,终于开悟成佛。 从此,菩提树也成为佛教中的圣树。
今天的人们看不到古代的月亮,但今天的月亮曾经照亮了古代的人们。
苦行僧、大智者、佛陀、佛陀,皆可能在这伞下、蒲团上得悟; 如今,佛踪已远,此物已空。
“天雨虽大,不能润无根之树”。
或许,佛陀也在等待着有缘人。
相传释迦牟尼佛曾多次到访景谷,留下了足印、掌印等26处佛迹。
至清末,景谷仍有佛寺136座,几乎每个傣族村寨都有一座。
1950年,景谷有佛寺86座; 截至2012年底,登记人数仍有84人; 目前景谷有佛教寺庙85座。 景谷是我国传统上座部佛教传播的重要场所之一。 佛寺作为汇集佛、法、僧“三宝”的建筑,不仅是佛教文化在景谷扎根、绽放的重要标志,也是景谷的重要文化节点。
景谷岱佛寺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含芒道佛寺、千诺佛寺、梦窝佛寺三组建筑。 其中芒砀禅寺和千诺禅寺分别位于景谷县永平镇千诺村委会大寨村民组和毛米村委会芒砀村民组。 梦窝佛寺位于景谷县威远镇威远。 街道村委会大寨村民小组。
三座佛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傣族、汉族等当地民族文化和典型的东南亚佛教建筑特色。 佛寺内有精美的绘画、精美的雕刻,对于研究景谷县傣族历史、宗教、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
2014年10月7日21时49分,北纬23.4度,东经100.5度。
景谷县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5公里,震中距县城30.3公里。 此后余震不断。 12月6日2时43分,又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
在此期间,景谷地震序列共发生地震1199次。 此次地震烈度高、震源深度浅,对景谷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和道路交通造成严重破坏。
尤其是位于震中的景谷县永平镇,损失惨重。 芒道佛寺、千诺佛寺受损严重。 位于县城的孟窝佛寺,虽然距震中有一定距离,但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
随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地震受损的三处文物遗址进行了现场勘察测绘,确定了修复工程范围……
多年来,景谷县在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挖掘和传承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随着《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景谷傣族佛寺建筑群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造了中国第一无量山以“无穷宝地、千景谷”为核心,为景谷文化旅游品牌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因此,树包树、树包塔也被誉为滇西南奇观。 它们在中国宝塔林中独一无二,是景谷的无价之宝。 也有人说,人若能绕这两座塔一百圈,此生就会幸福,就不会发生灾难和疾病。
劫难过后,双塔依旧,古庙依旧,信仰依旧。
至今,景谷蒙窝佛寺仍是傣族及东南亚宗教信徒每年参拜的佛寺之一。
塔与树的纠缠,成为傣家永恒的歌。
树影婆娑,阳光碎裂,古庙寂静无声。
烟花缭绕,卷曲不已,如丝线。
“人生,心就像一块易碎的瓷器,它可以托起蓝天白云、日月影、风雨雾气;它可以托起善与恶、黑白、悲伤与痛苦,爱与爱……它承载着行走在世间的躯体,带着挥之不去的思念,带着被梵音洗涤的躯体和灵魂,继续游历世界……”
虔诚的祈祷声在缭绕的香烟烟雾中低低响起,若无其事……忏悔,祈祷,寻求解脱,寻求内心的平静、安慰和幸福。
“我说你是人间最美的四月天,你的笑声照亮了四面八方的风,你的轻盈在春天的火焰中舞动变化。你是四月天的云彩,黄昏时轻柔的风吹过。”星星在无意间倾泻而下,细细的雨滴洒在花前,你是梦中的白莲花,你是水中盛开的花朵;树木,燕子在房梁上低语……”
高墙外,隐约传来歌声,唱着傣族人民的爱情。
当菩提心生起时,功德无量。
墙内是净土,墙外是世界。
但此时此刻,欢快的歌声和袅袅的烟花却是那么空灵和谐。
千百年来,佛教在这片土地上盛行,启发了当地原住民,赋予了他们信仰和力量。 在历史的演变中,佛教也与当地的民族风情融为一体。
作为傣族、汉族等民族文化交汇的地区,景谷的傣族文化无疑融入了更多的外来因素。 蒙窝佛寺虽然是南传佛教寺庙,但却融入了很多中国文化的元素。
关于佛陀的神奇传说数不胜数。
爱情有无数个版本。
世界罕见的“树包塔”并非这里独有。
世界上有两座“树包塔”。
一座是景谷孟窝佛寺的双塔,一座是芒市的叔宝塔——“结界塔”。
芒市的叔宝塔也被傣族人民视为“爱情塔”,据说与爱情有关。
清朝时期,皇帝在民间举办选美比赛,芒市当地土司领地也受到了圣旨。 经过层层选拔,最终选中了结列村的姑娘韩伦。
寒伦年仅二十八岁,纯洁如清泉,美丽如花。 但她已经有了一个结拜的情人——烟吞,是芒星村的武士。 他们在泼水节期间相识,并通过扔袋子解决了关系。
韩伦被选中后,焦急万分。 他很快用榕叶写了一封信,并让他的鹦鹉将信送到正在边境战斗的延顿。 烟吞收到爷爷的信,连夜骑着大象回到了家乡。
当他到达结列村时,村民们正在为埋在荷花池里的韩伦举行葬礼。 按照习俗,她的同伴把她打扮得像个新娘,棺材里装满了各种鲜花。 燕吞见状,悲痛欲绝,拔剑自刎。
村民们被他们坚贞的爱情深深感动,于是将他们合葬在同一个坟墓里。 他们打破规矩,在坟墓上建了一座爱情塔。 鹦鹉失去了主人,每天飞到塔顶哭泣。 它捡起一颗榕树种子,撒在塔缝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榕树生根发芽,慢慢生长,形成了今天“树包塔”的奇观。
文图/张咪、王琳
编辑 尹大燕
回顾吴民坤
终审法官尹少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