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国:滕州九中肖像画时代的再思考
本文最初发表于《中原文物》2010年第6期,为方便推送,格式和版式略有调整。 引用请注明出处,并核对原文。
山东省滕州九中画像石墓年代的再思考
杨爱国
(山东石雕艺术博物馆 济南)
关键词:滕州九中墓西晋汉画像石再利用
摘要:滕州九中画像石墓陶俑上刻有“元康九年制”的铭文。 记者初步推断该墓为西晋元康九年(299年)。 综合该墓的形制特征、画像石风格以及西晋重用汉代画像石或画像石墓的情况分析,该墓的年代应为东汉晚期。
滕州九中肖像石墓位于山东省滕州市张王镇下楼村东北部的滕州九中。 这座坟墓原本有一个更高的封印。 20世纪60年代,下楼村在此建砖窑,封条被拆除。 平坦,墓顶暴露在当前地表之上。 20世纪70年代,山东省及当地文物部门对该墓进行了考察,并对墓内画像石拓片[1]。 1996年,因第九中学体育场建设,滕州市文物部门经上级文物部门批准对该墓进行了清理[2]。 由于墓内陶俑上刻有“元康九年”的铭文,记者将该墓的年代定为西晋元康九年(299年),并认为:“墓虽在元康九年被盗,随葬品遗存不多,但从残存的金包珠宝分析,随葬的贵重物品应该较多,因此墓主人应该有过。其生前有一定的地位和地位,我们认为袁康久借用的可能性不大,该墓应为西晋墓,墓内画像石也是当时制作的。 ”
滕州九中画像石墓的随葬品上有铭文,其年代为西晋元康九年无疑。 但墓葬是否与随葬品同时埋葬,仍有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墓葬的形制和画像石的特点。 西晋人借前代画像石或画像石墓为例,重新分析了墓葬的年代。
1、墓葬形制
滕州市第九中学墓为石室墓,分前后室。 前室左右各有耳室,后室三个。 整个墓室基本对称。 墓室底部铺有石板。 主室顶部用石板砌成。 耳室为平顶盖。 墓室进深5.5米,东西宽(含二耳室)5.44米(图1)。 这样的石室墓在山东西晋墓葬中还从未见过。
图1 滕州九中墓葬剖面图
山东迄今发现的西晋墓葬有:诸城西宫村2座墓葬,其中2号墓8块墓砖上刻有年代铭文“太康六年”(285年)[3]; 镇镇独山村刘豹墓。 据墓志铭记载,刘褒葬于西晋永康二年(301)[4]; 仓山庄屋乡东高要粮食管理所墓[5]; 以及临沂西盐池两座墓葬[6] 。 六座墓葬中,苍山东侧的高要墓是一座重用东汉画像的石墓。 下面将与其他类似墓葬一起讨论。
图2 诸城市西宫村1号墓平面剖面图
诸城市西宫村一号墓,前后均为砖室。 两个房间由走廊连接。 墓室墙壁微向外弯曲,后室未开。 甬道墓室屋顶呈穹顶状,墓室也有穹顶(图2)。 二号墓为单室砖墓。 方墓的东、西、北墙略向外弯曲,顶部为穹窿。
图3 邹城刘宝墓平面图
邹城刘堡墓为石门砖室墓,由甬道、前室、左右耳室、后室组成。 后室是不可分割的。 墓室顶部均贴有优惠券(图 3)。
图4 临沂西盐池1号墓平面剖面图
临沂西盐池一号墓为石门砖室墓。 左右墓室中间分开,两室均有顶棚。 墓门外有挡土墙(图4)。 其中一件漆碗(M1东:85)外底有朱书“大康七年李慈入狱”铭文。 太康七年(288年)。 该墓的年代只能追溯到今年。 一年或更晚。 二号墓为单室石门砖墓。 墓前有甬道,甬道与墓室均设有屋顶(图5)。
图5:临沂西盐池2号墓平面剖面图
从平面结构上看,滕州九中画像石墓与诸城市西宫村的两座西晋墓、临沂西盐池的两座西晋墓毫无共同之处。 距离邹城刘宝墓最近。 两者均具有前腔、左右耳腔、后腔结构,左右对称。 但刘豹墓为砖室墓,与滕州九中画像石墓在空间结构上有所不同。 滕州九中画像石墓的叠顶不仅与邹城刘豹墓的叠顶不同; 滕州九中画像石墓前后三扇门与刘堡墓分隔前后室的短墙不同。 方法也不同。 而且,滕州九中墓葬将后室分为三间,是东汉末年的典型做法。 西晋墓葬中的后室,包括刘褒墓,都是不分房间的。
图6:泰安大汶口墓平面剖面图
滕州九中画像石墓的平面结构可与泰安大汶口画像石墓进行比较[7]。 大汶口肖像石墓也是一座石结构墓,分前后室,前室左右各有耳室。 但大汶口墓后室分两室,墓室平顶(图6)。 大汶口门楣上的画像石与嘉祥吴氏祠堂的画像石相似[8],应是同一年代,为东汉桓灵年间。
2、肖像石的特点
滕州九中墓共有6块画像石,均在前室。
南壁两石边栏上刻有连续的弧形图案,画的主体上刻有题环(图7)。
图7:滕州九中墓南室壁画肖像复制品
墓顶石图像分为3个网格。 左右面板刻金乌、负日,中面板刻圆柱。 侧面有深深的雕刻和凹形。 底部均匀分布有4条凸筋,分别连接四个角和中心圆柱体(图8)。
图8:滕州九中墓前天花板画像
四壁的门楣[9]为单独形象,左右各刻有两条侧栏,柱内刻有连续的弧形图案。 图像均为吉祥鸟兽。 雕刻方法为浅浮雕。
南门门楣正中雕有两对鸟。 左右为龙、虎、鱼、叼鱼鸟(图9)。
图9:滕州九中墓南门楣画像
东门门楣正中雕有九头人面兽,左右各有其他瑞禽瑞兽(图10)。
图10:滕州九中墓东门楣画像
北门门楣正中雕有双鸟,左右各有龙、虎、瑞鸟(图11)。
图11 滕州九中墓北门楣画像
西门楣左侧绘有羽毛的喂瑞兽、龙的人物,右侧绘有姿态各异的瑞鸟(图12)。
图12 滕州九中墓西门楣画像
这些图像是鲁南、苏北地区东汉晚期画像石墓门楣或横幅上常见的内容。 如江苏铜山县茅村熹平四年(175年)肖像石墓的中室(图13、图14)和后室门楣(图15)上也刻有类似内容。 。 [10]山东省枣庄市箭头集镇桥上村东汉晚期肖像石墓的墓门和前室四壁的门楣上也刻有类似的内容[11]。 而且,毛村墓和桥上村墓的形象与滕州九中墓相似,雕刻方法也相同,都是浅浮雕。
图13 铜山毛村墓中室北门楣画像
图14 铜山毛村墓中室南门楣画像
图十五:铜山毛村墓后室东门楣画像
那么西晋墓画像石长什么样呢? 山东还没有看到。 不过,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河阳家园住宅区2492号西晋墓门上的画像却为我们提供了参考。 墓门图像面向墓室。 左叶上方刻有一条头朝内的青龙。 龙下有鸟,龙头下有鱼。 鸟前面有两个人,后面有一个人。 皆弯弓射之。 中心雕刻有兽头形状。 环下左右两侧对称的柏树,上面有一只相对的鸟。 右叶与左叶对称。 顶部为一只头向内的白虎。 虎前有一鹿,虎后有一人持矛刺虎。 虎下有鸟,前后各一人弯弓射。 中心雕有兽头形状和头环。 环下左右两侧对称的柏树,树顶有1只相对的鸟。 鸟的图像与左叶的图像略有不同。 (图 16)。 发掘人员推测该墓葬年代为西晋中晚期[12]。
图16 洛阳市吉利区2942号墓门画像
洛阳吉犁区2492号西晋墓的两扇门扇的雕刻方法虽然与东汉画像石的雕刻方法有共同之处,都是凿地平面雕刻,但形象显然很笨拙,工艺水平也较低。 虽然题材和内容与东汉门门相似,如青龙、白虎、铺地环等,但门门上却没有看到人们射鸟、鸟站在柏树顶上的图像。东汉墓葬的门门上。
虽然由于工匠活动区域的限制,我们不能用洛阳西晋画像石的风格来定义滕州西晋画像石的风格,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洛阳西晋画像石的风格滕州九中墓与洛阳吉利区2492号墓门口的画像石风格截然不同。 虽然距离较远,但与鲁南、苏北地区东汉晚期画像石墓中的画像石风格一致。 因此,其属于东汉晚期的可能性大于西晋。
黄巾起义后,山东汉代画像石迅速衰落。 在山东见到汉献帝、三国时期的画像石是极其困难的。 山东汉代画像石从产生到衰落至少可分为三个阶段。 很难想象,一百多年后,滕州九中墓中雕刻的画像石是否还能保持东汉末年的风貌。
三、西晋人借用前代画像石或画像石墓的事例
山东、江苏、河南等地都曾发现汉代画像石被后人借用的现象[13]。 这里我们举几个山东的例子。
仓山城前村墓葬之所以被发掘者定为南朝刘宋元嘉元年(424年),是因为该墓出土了当时未发现的陶杯等随葬品。东汉时期[14]。 事实上,这座墓中的随葬品并不晚于刘宋时期,而西晋时期,墓中出土的陶篁、“三公”的夔凤晶等随葬品就很常见。西晋时期的物品。
图17 苍山高要粮食管理所墓葬平面剖面图
苍山东侧的高要粮管所墓,也是一座刻有肖像的石室墓(图17)。 墓内随葬品陶圆杯、青瓷盘口壶等均为西晋遗物。 挖掘者断定它们来自西晋。 。 由于墓室的结构,以及画像石的题材和雕刻技法都是东汉晚期的特点,“画像的内容有红鸟、鱼、穿玉纹、几何图案、朱雀、穿玉图案为浅浮雕形式。 鱼纹、几何图案均刻有负线。”挖掘人员指出:“这座墓应该是西晋人用来埋葬亲人的,他们对东汉墓稍加改造,重新利用。遗憾的是,最初的报道并没有刊登该墓的画像。根据有关石料的信息,临沂博物馆编着的《临邑汉画像石》一书也没有选取该墓的画像石[15] 。
图18 邹城车路口墓画像
图19 邹城车路口墓画像
邹城刘褒墓封印中出土汉代画像石两块。 墓门所用的画像石是借用了东汉末年的画像石。 门楣上的卷云图案与印章出土的门楣石上层的卷云图案相似。 ,也与邹城市石羌镇车鲁军肖像石墓中室南北壁、中室左右耳室三壁、两壁卷云纹相同。后室残存画像石(图18、图19)[16],刘宝墓门楣上的卷云图案为主题形象,与车鲁军画像石墓中的10块画像石相同。 车路口画像石墓的年代为东汉末年。 据此推测,刘鲍墓的门是借用东汉晚期画像石墓的门的。 由于整套墓门都是借来的,而且甬道的宽度正好适合墓门的修建,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当时的石门是新修的。
刘豹,西晋关内侯、侍中、持节使、安北将军。 他的墓葬均借用汉代画像石。 因此,有人说,滕州九中的肖像石墓“在墓主人生前应该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 坟墓的可能性也很低”,这是不可靠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滕州九中的画像石应属于东汉晚期,而不是与随葬品同时存在。
笔记:
[1]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汉画像石选》,图298-301,齐鲁出版社,1982年。李发林:《山东汉画像石研究》,图14 ,齐鲁出版社,1982。
[2]滕州市文化局、滕州市博物馆:《山东省滕州市西晋元康九年墓》,《考古》,1999年第12期,第38-44页。
[3]诸城县博物馆:《山东省诸城县西晋墓葬清理简报》,《考古》,1985年第12期,第1114-1118页。
[4]山东省邹城市文物局:《山东省邹城市西晋刘宝墓》,《文物》2005年第1期,第4-26页。
[5]临沂区文化管理委员会、苍山县文化管理办公室:《山东省苍山县金墓葬》,《考古》,1989年第8期,第714-718页。
[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市文化局:《山东临沂洗砚池金代墓葬》,《文物》2005年第7期,第4-37页。
[7]泰安市文物局程吉林:《泰安大汶口汉画像石墓》,《文物》1989年第1期,第48-58页。
[8]姜英举、吴文启:《汉代武陵石刻研究》,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年。
[9] 最初的报道称为“旗帜”。
[10]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徐州汉画像石》,科学出版社,1959年,图6、7、9。
[1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枣庄市文物管理处、台儿庄区文物管理站:《山东省枣庄市乔上村东汉画像石墓》,《考古》第6期, 2004 年,第 59-69 页。
[12]洛阳市文物工作组:《洛阳市吉利区西晋墓葬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第8期,第29-47页、第40页,图26、27 。
[13]周保平:《徐州几座复葬汉画像石墓研究——兼论汉画像石墓复葬现象》,《文物》,1996年第7期,第70-74页。
[14]山东省博物馆、苍山县文化馆:《山东苍山元嘉元年影像石墓》,《考古》1975年第2期,第124-134页。
[15]临沂市博物馆:《临沂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年。
[16]谢华英:《山东省邹城市车路口东汉画像石墓》,《考古》,1996年第3期,第36-40页。 胡新立:《邹成汉画像石》,文物出版社,2008年,图106、107。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